一、舒適度
我覺得這一定是整個要瘋2系列必須要首先拿出來談的事情,我第一次收到這雙要瘋2的時候,上腳試一下,我當時不夸張,真的是嘴巴一張,哇。這太吊了喂。不吹呀,第一腳上去,有點夢幻的感覺,真的像踩在棉花糖上的感覺,論軟,這個感覺比Boost和React都要直接。
和Boost那種顆粒狀的分離感,相比更加軟一些,和React那種皮皮的軟了之后就要彈你一下相比,更加溫柔。很像踩在海灘邊,浪打過后濕濕的沙灘上的感覺,很溫柔很舒適,這可能是A-shock中底的初體驗驚喜之處。
高幫相對于低幫來說,內襯要稍微做的好一點,更充足一點,但是兩雙鞋的內襯都不是很厚的那種,這并不影響其腳感,高低幫的腳面的感覺都還不錯,算得上是很舒服的水平,總之要瘋2系列,如果你想穿著壓馬路,是個很不錯的選擇,舒適度沒有問題。
二、啟動
其實要瘋1最成功的點,就是他啟動方面,成為許多人選擇它的重要原因。這方面在要瘋2 身上延續的還算不錯,無論高幫還是低幫,在啟動上都很迅速,并不拖沓。這是A-shock的優點,相比與其他中底材料,A-shock絕對算的上輕質,整雙鞋的重量也很輕,讓啟動方面有很棒的表現。
同時,我認為安踏在鞋底的紋路上還是有自己的想法,分割式塊狀波浪紋路,在實戰中,各個方向的抓地力都很不錯,可能就這方面,會讓許多愛變相愛加速急停的朋友因此而選擇這雙鞋的理由。
三、支撐和保護
我認為要瘋2整個系列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軟,中底軟之外,鞋面,鞋幫都是軟的。當你抽出鞋墊,可以明顯看出中底有不小的TPU片,都是這完全不能支撐起這雙實戰中像軟糖的要瘋2,鞋底抓地力強,鞋面卻撐不住,一個急停你會感覺你的腳就從鞋內戳出去。
所以如果腳踝力量不夠的朋友,真的還是不要去嘗試要瘋2。高幫也會出現整個鞋子的支撐不夠,鞋面和鞋后跟的TPU都和低幫一樣,很軟。在急停加速等大動作時也會發生大角度變形。如果說其他問題能夠忍受,是我一個人挑剔,那么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我們工作室內部都可能無法忍受的弊病。
四、大家最關心的緩震與包裹
可能有些人又要說我黑國產,但是在講緩震之前,我要說一句,真的是有一說一。安踏我之前就說過,他會做一些第一感覺很棒的東西,然后在實戰時就沒有那么棒的表現,甚至會出現某些問題。
我們前面談到腳感和舒適度,要瘋2都有驚喜,這會潛意識認為在實戰中,肯定也不差。但是實戰后,真的會失望之極。沒有實戰時,前掌軟到不行,后跟也彈彈的,但是實戰時,光軟是不夠的,很好理解,你沒有用多大的力就將它踩到底,所以,之后它也不會有很大的力來給予你反彈。形變很明顯,力道很不足。
緩震的極限非常的低,在腳部需要緩震時,材料形變中,還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就已經到達了極限。其實就感官上而言,無論是Boost還是React,再包括李寧的drivefoam,雖然不是一個級別的科技,但是同樣是材料的中底科技,對比下來AShock的極限是最低的。
除此以外,包裹也是要瘋2系列的一個奇怪的問題,低幫版的動態飛線系統,在實戰前,系緊后會有超好的包裹體驗,但是在實戰中,每次只有前十分鐘是很完美的包裹感覺,過了那個時間,就立馬變得像另一雙鞋,也不是鞋帶開了或者松了,就是會突然丟失,之前的包裹感受,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高幫版的要瘋2,在包裹感上就比低幫要強很多,內靴更加貼合緊致,鞋帶系統也比較扎實,實戰中也能持續提供較高水準的包裹體驗。這可能是高幫和低幫最大的差別。
軟,舒服,這是實話,但是在單純的緩震方面,我并不是很看好ashock這項科技。包裹,前期不錯,也是實話,但不能讓你整場比賽都享受到好的包裹性,著實令人失望。
三雙鞋一起來看呢,還是那句話,搞不懂安踏,一開始我們以為PE版本和我們這雙市售的低幫有著很大的區別,結果來看呢,沒什么太大的區別。高幫版本,和低幫版本,在實戰上的區別也并不算特別的明顯。所以說,如果你要買要瘋,要在這三雙鞋子里面選,選你喜歡的樣子,或者合適的價格的,就OK。
要說這三雙鞋做的好的地方,就是配色細節用心,融入街頭元素,聯名配色,顏值討喜,科技也有。要瘋系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大家對于一雙球鞋的概念的一些問題,那就是商品與球鞋,造型啊,細節啊,宣傳啊,等等,都讓要瘋系列的鞋子,成為了大眾心目中的一個好的商品,而深刻探討到球鞋的身上,是不是不那么的經得起推敲?
好在,安踏心里有數,要瘋2,只要200多,沒得黑。
目前三款球鞋都在一個200~300的樣子,其實如果沒有很高強度的比賽和訓練鞋,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加上如果選擇一款出街的鞋子,要瘋2系列也會給你不錯的舒適性,所以性價比方面也沒什么問題,這也算是安踏一直以來的優點。補充一句之前那篇懟零界的視頻,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在于,那雙鞋所有方面做的都很安踏,然而在定價與現階段的市場價來說的話,就很不安踏了。相同的標準與不同的定價,我覺得是不太能接受的。
安踏的經營狀況,大眾對于籃球鞋的需求,其實并不算特別的高,那么安踏以一個低價位的設定,是有他的可取之處的,獲取市場,賺取利潤,為普通的籃球愛好者們提供適合他們的產品,我覺得OK,但是要上升到頂級,安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就現狀來說,安踏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了,能不能嘗試著沖擊高端,就看他想不想了。
總結來說,對于大眾的期待,與國產的榮耀來談的話,就已經見識到了安踏一整年的籃球鞋款的我來說,只能看KT4了,可能KT的正代,才算得上是安踏的各方面能力的集大成者。
說正經的,對KT4,真的是異常的期待。如果KT4的表現能像KT3那樣技驚四座,我們可能會認為安踏,“嘿嘿,不老實,有實力藏著”,如果KT4的表現還是今年常規來看的安踏來說,可能安踏籃球,也就這樣的了。不過無論如何,穿過KT3的我,還是相信安踏能夠讓支持國產的大眾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