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點
(1)驚艷的配色與外型
當初Kobe AD一發表,驅使著我要沖第一個購買的就是那絕美的外型。我知道很多人都會說這雙的外型跟一般Kobe的簽名鞋大同小異,也的確,但是今年相當流行,配上白色大勾勾,無論打球還是上街都相當出色而且不復雜。最顯眼的是一般人不會多做文章的后腳跟電鍍色彩設計,在沉穩內斂的整體灰色調之下顯得異常亮眼,這是鮮少在其他運動鞋款中能看到的設計。
(2)帳面上不錯的緩震配置
前腳掌Lunarlon,后腳掌Zoom Air,相信對于一般Kobe粉絲來說這樣的配置并不陌生。不過Kobe AD已經無法像之前一樣可以抽拔整個中底。一般來說這樣的配置還是挺討人喜歡的,但是整體比起我的Kobe 11 EM感受要硬的多,原因可能是這次Lunarlon是用作為中底而非鞋墊,較不直接接觸腳底,所以無論在實戰還是純上腳測試都會比以往偏硬一點,好處是啟動速度理論上是會快一些。當然這或許也表示后腳跟Zoom Air能承受較為劇烈的沖擊,在較激烈的對抗中會有比較明顯的感受。
(3)精致的細節
恐怕我也只能掰出這么多優點了。身為Kobe退役后第一雙簽名鞋,外觀設計上Kobe AD還是用了不少心思。鞋后跟的電鍍色已經提過,上方的DNA紋路以及簽名彰顯了這雙鞋的身分。
幾乎高過鞋舌高度的鞋后跟握把,擁有很舒適的材質,穿上腳一點也不費勁,而且上面貌似曼巴蛇繞成的箭頭狀也頗有新意。Kobe的盾牌logo在鞋舌上也很顯眼,腳跟側邊的麂皮材質也提高了整體的質感。好了我真的掰不出更多優點了,跳下一個環節吧。
二、缺點
(1)包覆差,與其他小缺點
這一點是相較于我的Kobe 11 EM而言,同樣是工程網布EM材質,Kobe AD其實擁有更好的質感,上面的紋路也相當漂亮,兩雙鞋也同樣配有flywire,但是在包覆性上卻有著天壤之別。Kobe 11 EM鞋帶一拉就緊,Kobe AD則是可能新鞋帶的使用,很難拉之外,也拉不緊,flywire完全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我甚至換過不同的鞋帶,狀況也沒有改善,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鞋帶拉不緊,導致了后腳跟也有一點略微不太跟腳的狀況,還是后腳跟本來就設計的不夠扎實?除此之外鞋楦似乎也比上代要來的寬一些。
另外,鞋舌之下總有一塊東西卡到腳,似乎是鞋舌正面的鞋帶孔的縫線,還是某種縫在里面的材質,如果鞋帶綁的太緊這塊東西會壓迫到腳背,非常不舒服,該不會里面還暗藏了什么驚喜吧?在鞋墊里面腳的內側似乎還有設計足弓部分隆起,對于扁平足也不是很友善。
(2)極其不穩定的抓地力
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我分別在4個不同的室內木板場地測試過這雙鞋,其中的3個場地開頭的10分鐘我一定至少打滑兩次,幾乎是要劈腿跳天鵝湖的那一種,底下的紋路前半部貌似Kobe 10,后半部貌似Kobe 6,無論長得像誰他的抓地力都非常不穩定。可能有人會說,或許你打球的那幾天那幾個場地都臟的不行,怎么可以錯怪我們的Kobe AD呢?我可是有備而來,4個場地我分別帶上了Kobe 11 EM,Crazylight Boost 2016,Crazy Explosive,連之后2周買的Dame 3我都帶上一起比較了,結果無論哪個場地我只要一換鞋立馬就沒有打滑的現象,所以我是同時間同地點經過交叉比對的。另外這雙鞋還非常容易卡灰塵,而且很難清理,建議打球的休息中間就要擦拭。
雖然聽朋友說他在打室內場地跟室外狀況都還可以,而我個人即使在新裝修完畢的室內球場打球,也發現很詭異的是,鞋底前1/3抓地力還算正常,從中段開始就會打滑,后跟不用說了,前面打滑后跟能止滑有什么屁用啊。能肯定的是,抓地力不如Kobe 11 EM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的結論是,至少在有一定灰塵量的場地上,Kobe AD抓地力表現絕對說不上出色。
總結
滿懷著100分的期待把Kobe AD從專賣店捧回家,得到居然是這樣的結論,直到現在我也無法相信,我多次告訴自己應該是測試有問題,但是特意在不同場地的交叉測試之下發現,我應該是沒有做了什么跟平常不一樣的測試方法才對,甚至平常我也不見得會帶2雙球鞋去現場比較。對后衛鞋來說緩震差還勉強可以接受,像是KT1,Curry 2這種緩震相當普通的鞋我幾乎也會給予高度評價,但是抓地力不穩定我就真的無法接受了,連全力沖刺都沒辦法,在場上只能用走路的,雖然我平時全力沖刺的速度也沒比走路快多少,但多少還是有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