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總會給自己身體很大的訓練量。他每年都做力量訓練,甚至可能有些過量了,總是不停的上力量上力量,所以身體總會有些疲勞。”瘋狂的力量訓練讓科比年過而立依然擁有強大的對抗能力,而在Tim Grover如同對待科比一般的嚴格要求下,我們的訓練量也超乎了早先的想象,不過這對于去更快了解Kobe 8 System的角度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壞事。
在開始階段的訓練中,Tim Grover先生似乎并沒有像我們開始時想象得那樣隊媒體手下留情,相反,我們經歷了可能是體能消耗最大的一次產品體驗活動,而對于球鞋評測來說,劇烈的熱身訓練也讓我們對于Kobe 8 System有了一個更全面的主觀印象。
從在湖人隊主場更衣室內穿上Kobe 8 System開始,我們便可以感受到這是一雙非常輕質的球鞋,當然拋開數據,我們并不能斷言它是輕質之最,但至少可以算是最輕之一。但是到了令大家揮汗如雨的訓練中,Kobe 8 System便已經不再是簡單而直白的輕質,而是一種輕盈鞋身加合理剪裁,再配合舒適材質所營造的靈活感。如此出色的腳感要歸功于其鞋面獨特的Engineered Mesh機能網布鞋面,雖然它沒有一個霸氣而神秘的科技名稱,但卻比Flywire更加貼合與透氣,同時又沒有Hyperfuse那樣的生硬。當然,你也可以繼續聲討Engineered Mesh在支撐性能上的不足,但這就如同你去糾結于其低幫設計在腳踝保護上的缺失——你難道還沒有習慣這種從Zoom Kobe 4就形成的極端風格么?況且Kobe 8 System那生硬的鞋頭至少還可以保障你的雙腳不被輕易踩傷。
至于其他方面,由于前階段的訓練以腳步,跑動以及力量為主,因此我們還不能對于Lunarlon中底的減震性能進行評估,但它的貼地感相比Kobe 7 System的Zoom Air以及Cushlon顯然明顯得多,尤其是前掌部分,甚至可以感受到急轉瞬間大底與地板摩擦一瞬間時大底紋路的扭曲。有些夸張?但事實就是這樣。
“科比打了那么多年球,從17歲就開始了,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沖入五六月份的季后賽,上個夏天還打了奧運會。對他來說,他希望季后賽首戰的感覺是賽季第1場,而不是第83場。”在Tim Grover的幫助下,科比擁有老將球員中堪稱奇跡的體能儲備,但在一連串殘酷的訓練后,我們在分組對抗中難免感到有些疲勞,好在此時腳下的球鞋正是Kobe 8 System。
在各種折返跑以及滑步練習后,廣大媒體同仁終于在Tim Grover先生的指揮下開始了半場的分組對抗。一分決勝且四隊輪換的規則讓比賽充滿意外,卻也在同時讓比賽的節奏更快。快節奏,高對抗,加之前期體能的消耗,使得Kobe 8 System在重量與舒適性上的優勢得到了更明顯的體現。
首先,Engineered Mesh鞋面對于雙腳那種柔和卻暗藏堅韌的包裹在對抗中顯得極為明顯。并且相比早先幾款科比簽名鞋,Kobe 8 System的內籠似乎要寬大一些,這無疑可以滿足更多穿著者,尤其是亞洲人腳型的需求。與此同時,雖然機能網布在支撐性上肯定不如質地堅硬的Hyperfuse,但是在鞋頭與后跟,特別是后跟這樣關鍵的受力位置,設計師還是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加厚設計。
說完了特點鮮明的鞋面,再來看看中底的表現。與我們早先穿著過的Lunar Hyperdunk相比,雖然同樣采用了Lunarlon科技,但是由于減震科技完全注入鞋墊,而球鞋本身并沒有中底發泡材質的填充,因此在Kobe 8 System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Lunarlon在落地瞬間那種極為柔軟的彈性。不過隨著比賽的進行,更多的跑動告訴我們這種柔軟僅僅局限于后跟部位,由于前掌的Lunarlon要比后跟纖薄很多,因此在擁有良好貼地感的同時,Kobe 8 System的前掌可謂中等偏硬。
最后再多說一句,在以上的內容中,Kobe 8 System在史泰博中心展現出了極具特點且水準極高的表現。但是在對抗結束后,我們習慣性的觀察了一下球鞋的外底——雖然沒有直接的磨損,但其極為嬌嫩的材質顯然不適合國內普遍的水泥場地,即便你不能親臨史泰博中心,那為了讓Kobe 8 System降低每一次急停和突破所帶來的沉沒成本,你也應當帶上它找上一塊像樣的內場。
Nike Kobe 8 System-各測評分值 | |
舒適性 | 9分 (滿分10分) |
緩震性 | 8.5分 (滿分10分) |
踝保護 | 7分 (滿分10分) |
抓地力 | 9分 (滿分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