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地:5分
因為到處奔跑和急停,水晶底絕對是內場恩物,實測效果理想。當然速度和力量再提一個檔次會不會有不同那就不知道了,不過你看NBA的球星也穿得很好,應該是沒問題的。
關于耐磨的問題,其實這些大底都跟其他籃球鞋差別不大,只是磨損見底的過程比較可視。過去外底磨光了,裡面的材質就和現在鞋墊的情況沒分別。現在這樣多少還能提醒一下運動員,你的鞋子就像已經磨光了的輪胎,這樣拿來實戰是很危險的哦。
保護:5分
很多人都覺得Flyknit鞋面不及皮的保護,如果親身試過Kobe 11應該不會這樣評價了,既輕巧又堅韌。
當然,要是你的對手比較特殊,你也許更需要的是一套盔甲,鞋子保護性在此并不適用。
至于約定俗成覺得低幫容易崴腳,是挑戰踝關節的設計這一點,不過從Kobe 4開始那么長時間的洗禮,大家應該明白崴腳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踝關節周邊的肌力不足(疲倦易受傷是常識吧?)以及環繞踝關節部份的承托力。
你看看易崴的滑板運動,板鞋的設計就是把幫高設計到貼合踝關節而且把填充物加厚加實。Kobe 11 Elite幫高和包裹我認為是恰到好處,剛好和我的腳幫貼合得很好。比較一下EP版你會發現減配的地方除了鞋墊之外就是填充物的量,所以說Elite很適合打球就是這意思。
緩震:4分
厚鞋墊加上后跟加厚的Zoom Air夠用了,有些球友比較喜歡全掌Zoom,不過前掌Zoom的部分如果做得薄效果不明顯,如果zoom Air太厚下地易有踩屎感,一個不小心腳軟就崴了。想提速的話一般會把前掌做得簡單一些,靈活一些。鞋墊本身對前掌也做了升級,活動起來更加輕松。
反應:4.5分
大底基本已做得很貼近地面,厚度幾乎都體現在鞋墊上,加上前掌做撓起來,本身就像起跑裝置,設計好像就是有心幫我等已經再無速度的選手適當提速增加反應和靈敏感。
整雙鞋子都做得很通透省力,如果正好和腳型配合,這雙鞋子絕對是幫助選手發揮的利器。
舒適:3.5
腳板肉厚,前掌部分包裹也沒有讓人腿酸,可是鞋頭太尖比較狹窄這一點,卻讓我打完球以后發現小腳趾磨出水泡了。
只有右腳起水泡,因為左腳受傷基本沒怎么能發力,所以沒有磨出水泡,但小趾還是有痛感,換句話說越是高強度,鞋頭狹窄的問題也就越明顯。
當然,跟其他球友討論,問題可能出于腳板肥大適宜買大半碼,然后多穿一雙襪子,這樣比較適合打球的狀態。至于一般壓馬路或者沒有打算發狠勁打球,其實舒適度并沒有很大問題,只要買平日穿的尺碼便好。
總結:世界上有那么多鞋款,就是因為沒有一雙鞋子能百分之一百適合任何人。我們按照自己的身體特質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裝備。
Kobe 11 Elite是一雙基于實戰的鞋子,但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而且很取決于你希望鞋子給予你在場上怎么樣的幫助。
對于我來說,它是一雙省力幫助發揮的好鞋子,它開放了我足部的感覺,讓我跑得更輕鬆更自在更靈敏,但前提是,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鞋碼。
Nike Kobe 11 Low Elite-各測評分值 | |
抓地 | 5分 (滿分5分) |
保護 | 5分 (滿分5分) |
緩震 | 4分 (滿分5分) |
反應 | 4.5分 (滿分5分) |
舒適 | 3.5分 (滿分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