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地力
如龍鱗般的外底頗令我意外LeBron XV在室內木板的抓地力屬低于平均的等級,前后推進加速的抓地表現略為普通,且橫移急停出現許多滑動,推測是因為鞋底紋路屬于橫向排列為主,幾乎沒有直向的刻痕,在干凈的室內PU場的發揮則稍好,但也只是平均水準。"Ashes"是配備XDR橡膠材質,在室外球場表現比較好,但依舊很難稱出色,且這個外底形狀容易積沙塵,一旦堆積到一定程度,抓地力會非常急劇的下降,實戰中出現不少滑動。有趣的是,外底的密集尖頭刻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稍微磨平后,增加了鞋底與場地的接觸面積,抓地力反而略有提升,可見LeBron XV的外底抓地力需要一些磨合的時間。
抓地力是球鞋性能的根基,不論其他性能有多出眾,球鞋一旦會滑動或造成球員心理不安,就很難被帶到球場實戰,所以提供水準以上的抓地力是必要的。有句西方諺語這么說"車沒壞就不要修",其實只要材質運用得宜,傳統的人字紋或魚骨紋已經年累月地被證實能提供優質穩定的抓地力,不過若是球鞋外底沒有求新求變,似乎又會被認為設計了無新意,尤其當這種簽名鞋款必須在形象意念傳達與外觀設計必須是一致時,對于品牌廠商來說也實屬不易。
緩震性
外底可明顯看到Zoom+Max的配置堪稱NIKE近年最舒適的氣墊設定前掌Zoom受壓回彈速率較快些,后掌Zoom Max能提供更大的緩震吸收能力,但沒有傳統的Max Air笨重拖沓感覺,由于我從未穿過LeBron X,所以此次Zoom+Max的設定驚艷了我的既定思維,LBJ XV的中底腳感和Hyperdunk 2016 Flyknit"的感覺,但或許是Zoom氣墊里的壓力調校并沒有Hyperdunk 2016 Flyknit來得大,所以更具備"Q"的腳感。
另外,我推測也可能是中底氣墊分室的設定,以及將Zoom單元移出中底的整體框架,讓氣墊受壓后的潰縮能更自然的隨腳部律動而產生形變,使腳感更靈活更具彈性。前掌的內側鞋緣標示「3.0 Articulation」,代表更進化的中底氣墊分割技術盡管會喪失貼地性(場地感),但是實戰中不論是起跳的蓄力發勁,或落地瞬間緩沖能力都屬于最頂級的享受,不考慮其他穩定項目的話,可說最適合做跳躍動作的實戰鞋,如果你是只追求完美緩震腳感的人,LBJ XV絕對是首選,可惜的是籃球不是一個只有起跳和落地動作的運動,此舒適設定造成的影響在后續項目會談到。鞋墊配置的是透氣且柔軟的Ortholite。
包覆性
整體包覆舒適度頂尖堪稱LeBron XV最大優點當編織鞋面已成為高階籃球鞋市場主流,還能再進化嗎? NIKE給出的答案是宣稱比Flyknit有更佳支撐力的BattleKnit。就我親身體驗,單就LeBron XV的鞋面來說(由于它的鞋面有四種不同強度與織法的部分,稍后在"鞋面支撐力"部分會再詳細說明)的確有不錯的支撐強度與延展性,最大優點是貼合感較以往在Kobe系列上的Flyknit鞋面更出色,且觸感非常舒服,單就舒適性是今年我穿過最佳,且穿脫比過往的Flyknit襪套式鞋款容易許多。如果Hyperdunk 2016 FK的包覆性如同穿著襪子的話,LeBron XV的感覺就是穿著兩雙襪子。已經是基本配備的Flywire透過鞋帶與Flywire的調整設計,這個已經是相當基本的配備,讓包覆性更上層樓。楦頭正常且鞋型稍稍偏長,我腳屬于窄腳,著用籃球用Stance厚襪并貼扎,穿著原尺寸的LeBron XV感覺還稍稍有點空間,建議腳型正常的球友可以嘗試小半號,腳型偏寬的球友維持原尺寸。
反應性
中底厚度極厚不出所料,Zoom Max中底配置帶來極端優異的緩震能力,也伴隨了令人極端失望的貼地感(場地感),盡管使用了三個分割氣室的氣墊,前掌氣墊調校也不會過于軟陷,使鞋底能更靈活更順暢地配合腳步律動讓底盤彎曲,但那厚厚的中底就擺在中間,是永遠無法克服的物理性障礙。因為這本身就是設計給LeBron James這樣的重磅球員,所以對于內線球員很適合,但注重靈活性與反應速率的后衛球員應該很難親近,依舊是那句"沒有最佳,只有最適"。
鞋面支撐力
鞋頭內側:占鞋面總面積最小但支撐強度最高,這區的紋路為菱形格狀,由于切入時往往是這部分接觸地面磨擦,也是常常會被踩踏到的區塊,需要較高的耐磨能力與厚度,所以這部位結構最緊密也較厚且幾乎無彈性,其強度也比較能支撐腳趾頭對鞋面的拉扯,此外每個小菱形格的厚度能起到軟墊的作用,舒緩被踩踏所造成的傷害。
鞋身中段及鞋頭:質感上最接近我們印象中的Flyknit厚度和彈性,是構成LeBron XV的鞋面基本結構,占鞋身最大面積,尤其鞋內側。這區域材質具些微彈性,也具備基本的支撐力。
鞋身上段及鞋舌:嚴格說,LeBron XV也屬襪套式鞋身,無明顯鞋舌,為了讓讀者了解材質位置,依舊采用鞋舌說法。這部分是小水波紋路,支撐力最低,但彈性最大,此段的功用驅使LeBron XV鞋面更貼合每個人,穿脫也不必像其他Flyknit鞋款這么困難,讓腳背高或厚的人能更友善的適應這雙鞋,當真正要上場實戰時,再透過鞋帶與Flywire的調整來彌補鞋舌這區段的支撐力,我認為這種兼容性大的設計頗具巧思。
鞋身下段側邊至后跟:非常明顯的大水波紋路,具較高的支撐力,厚度也最厚,用手觸摸此區域的內襯與鞋面間有硬質穩定材質加強,并且環繞整個腳后跟,實戰可以感受到透過這樣的補強,支撐力較其他區域高,當然這樣的厚度對于耐用性也大大提高了。
腳踝支撐力
其實筒身就只是個彈性過踝襪筒身包覆的范圍大約是腳踝的80~90%,但前段提到,腳踝處的材質彈性最大,所以毫無疑問這里就只具備包覆性而沒有支撐力,僅靠延伸到中段的加強填充內襯,只有基本對于腳踝承托的能力而已。
底盤穩定性
較大的后掌外底面積使LeBron XV垂直上下方向的穩定性較佳抗扭轉部分,LeBron XV中足配置極大的的TPU抗扭支撐板,讓他的抗扭能力得到很大的保證,不論是直接徒手扭轉或彎折球鞋,或是實戰中的中足堅固程度,都不易扭轉鞋身。
后掌外底面積偏大,包覆在此大面積內的后掌Zoom+Max也能在起跳落地時起到關鍵作用,不論是吸收力道或垂直方向的穩定性,LeBron XV皆屬優異,但問題出在側向運動中。超厚氣墊加上沒有Outrigger導致側向運動容易側翻側向防側翻部分,沒有明顯的outrigger加上超厚的氣墊設定,盡管前掌氣墊調校屬于韌的設定,沒有明顯下陷感,并且使用Phylon中底架構,但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導致前掌穩定性不佳,尤其中底Phylon并沒有往上延伸,腳容易在鞋身內滑動,實戰中體驗到了側向運動的不安定感,跟防和切入皆會感到側翻的傾向。所以我在測試LeBron XV時有非常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感覺跳投非常舒適穩固,另一方面又感覺移動時容易側翻,因此綜合以上來看,整體底盤的穩定性只在平均水準。
后跟穩定性
外觀偏小的后跟穩定器外觀上,Reverse Swoosh的后跟穩定器面積偏小,但其實穩定器整體架構是鑲入中底和中底布之間,加上后跟周圍的填充內襯頗為厚實并依照足部形狀設計,所以腳跟會在鞋內無論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能有效固定不滑動,也因為填充物材質運用的關系,雖然鎖定感很強,但又有很高的舒適性。重量: US10: 490g維持了LeBron系列的一貫傳統,重量絕不會是他的優點,但穿著LeBron XV實在太舒服,實戰并不特別感覺偏重,上腳的感受其實和400g左右的鞋款差不多。
結論:如果你是非常在乎舒適腳感的人,LeBron XV絕對是你的首選,不論是Flyknit的升級版BattleKnit鞋面的包覆力與舒適性,或重新設定調校的Zoom Max中底緩震能力都堪稱滿分。不過我認為,純粹就實戰的角度來看,LeBron XV是非常可惜的球鞋,因為前述的這兩項滿分,造成其他項目不夠出色,中底極高造成穩定性不佳,LeBron James在賽場上也換穿增添Outrigger的更新版本LeBron XV,顯示連小皇帝也感受到了這個缺陷。
此外,舒適彈性的鞋面支撐力難稱出色,尤其抓地力這個基礎項目勉強持平,因此很難讓我將其放入實戰常用輪替的名單,即便如此,就體驗享受NIKE新材質(或是說新設計)來說,它依舊是一雙非常具有穿著樂趣,值得嘗試的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