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屬于羽毛球狂熱愛好者,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羽毛球,從木桿拍打到現在的納米技術。真真正正的打羽毛球也有12年的時間了,不過一直都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所以除了一身的蠻力之外,技術不算細膩,平時為了改進,還特地在家里安了一面高2米寬1米的全身鏡,然后站在鏡子面前練動作,一邊練一邊對著比賽的錄像來更正自己的動作。
廢話就少說了。從快遞公司手中接過包裹后,迫不及待的撕開包裝拿出拍子,拿到手后的第一感覺:是不是ARC-10的孿生兄弟?空拍揮了幾下,很重,那感覺就像《神雕俠侶》里楊過手中的玄鐵重劍,很容易激起人們劈殺的欲望。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動,中午一下班就飛車80公里(用時一小時零五分)趕到廣州,由于以前一直幫我拉線的專業穿線師被召往蘇杯現場備戰了,只好找另一位相熟的拉線師,考慮良久,在YY的BG8065TI和SEN的玉米線之間猶豫了好一陣,最終還是決定上玉米線,因為我對這種線最熟悉,在我所擁有的球拍中,除了NS7000(BG80)和勝利的BC09(65TI)外,所有的球拍全是拉的玉米線。LN的資料上說它的國家隊系列輕易可上30磅,但考慮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是第一次用LN的球拍,最終還是沒舍得下重手,就照舊拉了24-25磅。20分鐘后,抓過拉好的球拍又飛了一次車趕回家。晚上7:30分,準時出現在球館,約好的球友已經在等著看新奇了。
拿出N50羽毛球拍,先是揮了幾下,感覺很沉重的樣子,破風的聲音并不尖銳而顯得較為沉悶。手膠我照自己的習慣用了兩條JEEREE的薄膠,平衡點沒仔細測量,大概是在287左右。好了,球友也做好了熱身,拿著球過來,照舊的拉高遠球舒展筋骨,由于是剛開始熱身,而且應該是還沒適應這枝球拍,第一下沒擊準,球只是回到對面的中半場,跟著連續兩下都是這樣沒打到甜區,球友見狀,回球的時候就有意把球再往上拉高,這下子,有了充分的時間完成引拍的動作,我使出了十足的力氣,這次擊球的響聲很清脆很響亮,球也飛出了底線差不多兩米遠…….對拉了有七八分鐘左右,感覺是開始上手了,發力需要的時間也縮短到平時的正常狀態了,就開始正式的戰斗,由于都是業余的,水平體力有限,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是打雙打的,只有在人數不足時才打一打單打。與往常一樣,我在后場主攻(前面說過本人細膩技術不行,但一身的蠻力,喜歡在后場進攻的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我的搭檔跟我一起打男雙有兩三年時間了,彼此熟悉,配合也好,很會在網前創造機會讓我起手進攻,由于我倆水平比對面高,比賽很快就結束了第一場。在這場比賽中,我在后場殺球17次,網前撲殺9次,中前場的平抽擋沒數。
得出如下結論:殺球最爽,17次殺球之中,對手僅防起2次,自己失誤2次,這在以往是不多見,由于平時都是一起打球,彼此之間的球路都很熟悉了,不是那么容易就攻死對方的;網前的撲殺只有2次得分,其余的不是撲下網就是出底線了;平抽擋的時候最苦最累,以前打的都是TI10(二,三代),亮劍BS09等的輕拍,守網前的時候很輕松,現在換了一把大殺器,完全沒了以往的那種速度,再加上網前技術不是我的特長,所以失誤就越加多了。此外,用這把球拍還有一個好處,后場球相對很輕松,即使是被動情況下的側身正手也基本能次次回到對方的底線位置。
在場邊休息的時候,我把N50羽毛球拍和它的“孿生兄弟”——ARC10并排擺在地上,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通過對比可以看出N50是屬于桿加長類型的球拍,而且,它比弓十要長上一點,大概是3-4毫米的樣子,兩枝球拍的配色基本一樣,但仔細看上去,YY的做工要比LN的好,畢竟是老品牌了,技術上要成熟得多,這主要表現在球拍的配色和漆工上,YY的要顯得略為柔和圓潤。
球友們也輪番拿去體驗了一番(我的這枝N50球拍是本人所在城市的第一枝LN,新鮮貨色),得出的評價大概一致:絕對的進攻利器,但是太重,不適合中前場的快速平抽擋。隨后又用N50上場戰斗了兩回合,總共就用它打了三場球,已經覺得手腕疼痛而不得不換上更輕的BS09??磥硪\用好這把大斧需要的是更強的腕力和體力,以后還得加強鍛煉,爭取早日真正的駕馭它,用它在場上大殺四方。
如果說BS09是一把優雅的利劍而ARC-10是一把人人拉得開射得準的弓箭的話,N50則是一把開山劈石的大斧。當你拿著它進攻的時候,心里千萬不要有一絲一毫的猶豫,盡情的用這把利斧劈開對方的防線而奪取屬于自己的勝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