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歐洲足球戰術風格與戰術理念的更新淘汰速度飛快,教練員之間見招拆招的能力越來越強,一個成體系的戰術打法最多只能擁有1-2個賽季的輝煌期,隨后便會被迅速針對破解并走下神壇。
同時,教練員會在有限的陣型選擇之中融合不同的戰術理念與思維,使足球的創新從未停下腳步。
尤爾根-克洛普帶領利物浦在英超聯賽和歐冠聯賽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提供給我們一種在1-4-3-3陣型下除了巴薩傳控足球的另外一種選擇。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簡單的場上位置圖,試著解析一下克洛普的足球哲學。
球隊初始陣型站位
一個好的教練員會根據球隊的球員數量,個人能力,已開發能力以及評估可開發能力等多方面選擇陣型框架,上圖可以看出利物浦的基礎陣型為當時最為流行的1-4-3-3陣型,后防線一次由右邊后衛(LAT D),中后衛(CT),中后衛(CT),左邊后衛(LAT I)組成,中場由一名拖后后腰(MC DEF),左中前衛(INT I),右中前衛(INT D)三人呈倒三角站位,前場進攻三人為典型的左邊鋒(EXT I),右邊鋒(EXT D),中鋒(DT)組成。
需要注意的是,與巴塞羅那推行的1-4-3-3陣型不同的是,利物浦陣型中中鋒的位置拖后,距離對方球員更遠,接近前腰的活動區域,其中克洛普的用意我們將在下面逐一解釋。
克洛普對于1-4-3-3陣型的革命性變革
我們可以看出當今足球有著向更加激進的三后衛陣型傾斜的趨勢,球隊更多的進攻屬性被開發,這一趨勢歸根到底的原因是之前隨著例如馬德里競技一類的高強度高體系化防守能力突出的球隊的涌現,傳統的陣地進攻由于其固有的本方進攻人數少于對方防守人數的先天劣勢,在對抗具有完整防守體系的球隊時更加難有突破。因此,同時陣型調整在有球階段投入更多的球員成了教練員不得不去考慮的解決方案。
以1-4-3-3為例,傳統的陣型變化為兩側邊后衛套邊后插上參與進攻并創造進攻方在邊路區域內的2x1,3x2的局部人數優勢,同時兩側邊鋒內收至對方肋部伺機斜向突破或尋找傳中搶點的機會,中場三名球員作為中路推進,攻守轉換的“軸承”在進攻時壓縮對方防守的空間,同時梳理進攻,在防守時協助鋒線球員進行高位逼搶,或者回收與身后的中后衛形成穩定的防線。
而克洛普的創新在于對于拖后后腰的使用方式:當足球推進至中場區域時,作為具有正面防守能力和出球能力的拖后后腰位于兩名中后衛的一側而非傳統陣型下兩名中后衛的身前,形成實質意義上的“三中衛”,同時左右邊后衛位置前提,角色變為左右邊翼衛,更大程度的參與球隊進攻,左右邊鋒為逆足屬性球員,內收形成整體的1-3-4-3進攻陣型。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拖后后腰創新的位置與場上職能是最突出的亮點。
拖后后腰回撤至中后衛位置之后形成的中路空當為兩名中前衛回撤接球創造線路,增加中路推進的成功率。
基礎進攻戰術1
克洛普針對傳統1-4-3-3陣型的變革是將中鋒進攻屬性拉低,中鋒更多的回撤至中場與兩名中前衛形成新的中場線,或獨立的位于中場線與鋒線之間的前腰位置,針對對方的防守陣型回撤至兩道防線之間的空當區域接球,完成進攻梳理后進行后插上的二次進攻。兩名邊鋒的進攻區別與傳統1-4-3-3陣型的下底傳中,更多的是尋找對方邊后衛與中后衛之間的肋部或中鋒回撤帶走對方盯防中后衛身后留下的空當進行突破。
基礎進攻戰術2
由于球隊中具有速度快,個人突破盤帶等進攻屬性較強的邊后衛(右邊后衛),克洛普有針對性的圍繞邊后衛制定了進攻戰術。
后場出球由圍繞中路組織中后場的進攻推進,同時整體陣型避免可以拉開,同時進一步將對手整體防守陣型壓縮至中路。由中后場具備長傳出球能力的中后衛或后腰長傳分邊訓練插上的邊后衛,同時同側的邊鋒與迅速拉邊形成快速的邊路區域的進攻人數優勢形成突破點。
基礎進攻戰術3
拖后后腰前提至中后衛身前,增加中場接球點與出球點,同時中鋒回撤至中場形成菱形站位,左右邊鋒非典型性拉邊,最大程度上利用場地寬度,同時吸引對手邊后衛,拉開其與中后衛的距離,增加肋部傳球線路與空間。
中鋒回撤中路接球,同時兩名中前衛利用節奏變化前插至已經拉開的“邊后衛-中后衛”肋部區域,中鋒直塞后與后腰共同占據中場,并與兩名中后衛形成“2-2”的中后場站位保護。同時兩名邊后衛(邊翼衛)像中路前壓至原本兩名中前衛的位置完成中場二次進攻與防止對方反擊。
基礎進攻戰術4(應對密集防守)
當今最先進的足球理念賦予了邊后衛更多的進攻職責與活動空間,與傳統意義上的“邊路走廊”不同的是,如今的邊后衛的活動區域更加接近中前場的中路區域。與傳統的防守,突破,傳中只能不同,如今的優秀邊后衛需要具備出色的傳球,組織,甚至射門能力。克洛普根據球隊中兩名邊后衛的能力特點,有針對性的設置了這一邊路戰術。
邊鋒位置的回撤將盯防自己的對方邊后衛的位置向前帶離,同時拉開對方邊后衛與中后衛之間的距離與空間。同側的中前衛的位置相應向邊路回收,將盯防自己的對方中前衛或后腰的位置向前帶離,拉開對方后防線與中場線的距離與空間。邊后衛放棄傳統的套邊下底傳中的跑動模式,改為向對方中路肋部區域前插,最大限度的利用對方“邊后衛-中后衛-中前衛(后腰)”被動移動后形成的肋部空當,與中路的中鋒與弱側內切的邊鋒與弱側中前衛形成進攻。
注:之前向邊路回撤的同側中前衛在邊后衛扦插后負責邊路位置的補防。
之前的邊后衛內切戰術當遇到對方“雙后腰”或“五后衛”陣型時,對方中后場大量囤積的防守球員以及成體系的“4-2”防守體系或“5-1”防守體系可以通過協防,補位,換位等防守戰術完成對于肋部區域的保護,這時克洛普對于球隊進攻戰術的變化為中后衛傳球給完全拉開的邊鋒,進一步誘使對方后中后場防線向有球一側的邊路橫向移動,隨即通過回傳以及“邊路-邊路”的長傳大范圍轉移打擊對方無球一側的邊路區域,利用對方中后場防線橫向移動的落位時間差完成突破或傳中搶點。
基礎防守戰術站位
關于利物浦防守的戰術站位部分,克洛普完美的繼承了發展了之前關于“三中場”(單后腰)陣型的中后場防守的布置。拖后后腰壓縮和身后的兩名中后衛之間的距離和空間,同時兩名中前衛回撤保護和封鎖邊后衛與中后衛之間的肋部傳球線路和空間。形成“4-3”的中后場陣地防守體系,同時回撤至前腰位置的中鋒與三名中場球員形成中場中路的菱形防線,保證中路防守的密集度與足夠的協防補位能力。克洛普刻意的在控制兩名具備速度與反擊能力的邊鋒回撤參與防守的比重,通過比賽的分析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出即使在利物浦在進行中后場的中路陣地防守時,兩名邊鋒依舊是明顯的占據邊路,通過站位限制對方參與進攻的人數以及對方后防線前壓的程度。
中前場壓迫防守戰術站位
中前場高位逼搶對于1-4-3-3陣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克洛普在布置這一戰術移動原則為封鎖傳球線路,追求恢復球權高度。當一側中后衛接球后,同側邊鋒向前壓迫同時通過調整身位切斷其與邊后衛的傳球線路,同時另一側邊鋒壓迫盯防另一側中后衛,中鋒壓迫盯防后腰,三名中場球員占據中場區域并準備拼搶正定高空球,整套的壓迫逼搶體系需要將一對一盯防與切斷傳球線路兩個原則向結合,中場通過中鋒的回撤形成菱形站位壓縮有球空間,阻止對方中場球員的接球轉身推進。
中后場邊路防守戰術站位
中后場邊路防守時,克洛普除了遵循了基礎的陣型整體橫向移動與有球區域形成防守人數優勢的基礎原則之外,特別突出了“4-3”防守體系中有球一側邊后衛與有球一側中前衛的相互協防與換位,特別注意對于正面防守球員身后空當的補位保護。同時同側的邊鋒根據對方邊路投入進攻的球員人數選擇是否回撤至中場甚至后場參與防守,進一步壓縮有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