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Air Max 1是眾所周知的Air Max系列的起源,并且達成設計師Tinker期盼做到的初衷:「把氣墊設計得更大并且被看見,讓世人真正認識它。」,然而故事其實能夠追溯到更早,在1之前的0并非像數學的定義代表「無」,它在Air Max的篇章中可說是隱藏的扉頁,在曝光前是不為人知的開端與最初的想法,并且是孕育后續Air Max精彩歷程的創舉。
今年的Air Max Day讓從未誕生過的原點化為
Nike Air Max Zero來到現實中,雖然晚了29年問世,但它的影響其實已涉及近30年的創新。
被遺忘的距離--從0跨到1的歷程
不論是0或1,它們的存在Tinker Hatfield都居功厥偉,因此Air Max Zero的專屬鞋盒除了使用復古的Air Max系列常會見到的包裝色調與復古標志,推動Air Max Zero產品化的主設計師Graeme McMillan把Tinker的簽名筆跡作為設計的重要元素,向這位Air Max之父致敬。
當初Tinker是想設計一款令人興奮的全新跑鞋,向世界展示真正的Nike Air,Tinker Hatfield拿起紙筆,開始設計,在Air Max 1前的第一個完成的手稿就是我們看見的Air Max Zero,后來又經過反覆修改才成為現今我們看到的Air Max 1。
就跟后來Tinker許多劃時代的作品相同,Air Max Zero有許多超越當代的概念,像是更小的中底,在最需要支撐的地方突起,在不需要的地方簡化,并把鞋面的朝舒適合腳的方向作考量,沒有鞋尖包邊的鞋面,借鑒了1985年推出的Nike Sock Racer的設計,還希望加入不含腳跟穩定器的外部環形護帶,后來直到1991年推出Nike Air Huarache才真正實現。
然而,以當時的技術與製程并無法將Tinker的想法付諸量產,但后續即使是Nike Air Max 1還是重新地引發一波跑鞋的革命,甚至至今還在持續當中,這也是Air Max Zero這么多年后才付諸生產的優勢,日新月異的技術跟材質,讓設計主腦Graeme McMillan重新詮釋當年的手稿,除了忠于最初概念,還進一步添加了當年完全不會考慮的創新元素以達到最佳的舒適性,包括在最新推出的Air Max 1 Ultra外底,還有能夠減少體積重量但能保持支撐性的熱融接合鞋面,并在鞋尖采用舒適有彈性但透氣的單絲紗網作為素材,對這些改變Tinker認為非常的因時制宜且欣然接受,Air Max Zero就此誕生,在今年的3月26日Air Max Day與世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