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8.9/10分
紅色被加入S-LAB系列中的初衷是在戶外的越野環境中起到醒目安全的作用。不過作為全紅色的路跑鞋,作用就是炫目吸引眼球了。我在廈門馬拉松的時候也看到很多二代小紅鞋,因為實在十分醒目,當然,我足下的這雙三代也一樣會有很多人特地去看。所以如果喜歡穿亮騷裝備的跑者,這雙鞋子一定適合你。
實著:8.5/10分
如果你是一個足部比較壯碩或者肉多的跑者,可能會擔心Salomon一直以來的瘦窄中足,你可以在選擇S-LAB SONIC 2是選擇大半碼,由于中足采用了Sensifit + EndoFit的包裹技術,會將足部固定住,不會讓腳在鞋子里亂晃。
S-LAB SONIC 2在鞋面上基本延續SONIC的設計,但在鞋面的貼合度以及透氣性上做了一些細微的升級。透氣網格面料肯定不會讓你的足部覺得熱,我在25℃的狀況下依然沒有感受到足部發熱。
SONIC 2的鞋帶沒有采用SALOMON常用的快速系帶系統,在用它進行日常訓練的時候,有過幾次鞋帶散開的情況,建議將鞋帶系好之后固定好,或來學一下我們教你的系鞋帶方法。
SONIC 2增加了鞋頭的寬度,更適合中國跑者,而且也增加了鞋領(鞋幫)的寬度,在跑的時候,鞋領也會稍微擴開,從下圖可以看出在跑了100多公里之后的鞋領的變化。
在穿S-LAB SONIC 2跑步過程中,落地聲音比其他鞋子明顯要大一些,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我屬于落腳比較重的,落地之前也會有些踏地,另一方面可能是SONIC 2大底偏硬的原因。改善這種情況的方法當然是調整正確跑姿,不過如果如果調整不好,還是采用原有跑法并接受落地的聲音。
支撐:8.0/10分
Salomon S-LAB SONIC 2是一雙速度型跑鞋,鞋面的支撐功能主要是利用Sensifit+ EndoFit技術,中底的起伏比較平,沒有在內側做增高設計。
中底偏硬的EVA材料提供了鞋底上的支撐,在回彈上足夠充足,以4分鐘每公里的配速在公路跑的時候,不會產生額外的晃動。
緩沖:8.0/10分
Salomon S-LAB SONIC 2在中底設計上首次VIBE技術:上一代的中底Energy Cell+(合成EVA)+全新的Opal技術。Opal是名為TPP(熱塑性塑料聚丙烯)材料的合成物(上圖的藍色填充物),用手按下去比較有彈性,不過建議普通跑者不要進行此嘗試,因為這款鞋的鞋墊是和中底粘合在一起的。
Opal號稱在跑步時產生的震動更小并且增加中底壽命,但卻比之前單純的EVA中底擁有更好的緩沖性能。我也特地穿著Salomon S-LAB SONIC(小紅鞋二代)進行了對比測試,可以感受到中底緩沖上的變化:SONIC 2有更好的緩沖體驗,不過感受并不是一下子從一雙偏硬的底變成偏軟的底,而是提高了兩三成的感覺。
一般作為一雙競速跑鞋,基本上不會把緩沖性能列入設計范圍內,所以很多人穿虎走或者其他競速跑鞋跑完一場比賽都會產生腳底板疼的情況,但是Salomon S-LAB SONIC 2在這方面的確提供了充足的保護,我在廈門馬拉松完賽之后,足部沒有太多的不適(只是賽道太熱,用礦泉水澆頭把鞋子弄濕了)。
防滑:6.9/10分
Salomon S-LAB SONIC 2升級了上一代的大底,將原本比較復雜的大底改為方塊排列,稱為幾何排布。這種設計更增加了鞋子左右扭轉的靈活性。依然采用了Contagrip橡膠,但在雨天濕滑地面測試中,其表現并不是很好,在地上有水的柏油馬路地面明顯有打滑現象。
耐久:8.9/10分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張小紅鞋一代在測試距離比三代少的情況下的中底擠壓紋路。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底的勞損度在進行了120KM之后,沒有產生十分明顯的紋路。這可能也是新的VIBE技術的功勞。所以可以推測用小紅鞋三代進行常規的路跑訓練與比賽,可以支撐500-800KM。
Contagrip橡膠在磨損方面也可以讓人接受,除了最磨損部位:外側后腳跟處,產生了磨損,其他部位磨損基本看不出來。之前我對于鞋面的擔憂在120KM后也沒有產生任何磨損。
總結
Salomon S-LAB SONIC 2的VIBE中底技術讓人眼前一亮,但卻并沒有將其用在同期發布的兩款S-LAB越野跑鞋上(S-Lab Sense Ultra&S-Lab XA Amphib)。不知道會不會在下半年的新款中使用。也很期待Salomon之后會推出全TPP材料中底的跑鞋,可能會在緩沖上表現的非常出色。
有些跑者急于提高自己的馬拉松成績,買了需要強大跑步能力的馬拉松競賽鞋,導致受傷。也許Salomon S-LAB SONIC 2會更適合想跑PB的你,沒準還會給你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