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底功能分區明顯
Zoom Air+Max Air的組合,讓LEBRON 9成為了很多人的入坑之作。LEBRON 17再次采用了這樣的配置,而前掌兩塊獨立的Zoom Air單元,所帶來的腳感頗為驚喜。
這樣兩塊獨立的Zoom Air可以提供出色的反饋效果,特別是在直線沖刺的時其提供的澎湃腳感可以使得我的發力更加充分。誠然,LEBRON 17的重心是偏高的,但由于鞋款在科技上的調試,并不會讓我產生拖沓感。雖然無法與主打場地感的后衛鞋款媲美,但是仍有著不錯的水準,至少不會給我的實戰拖后腿。
另一個在實戰之前讓人感到擔憂的點便是前掌的防側翻表現,這也是前兩代中LEBRON正代所必須面臨的問題。LEBRON 17實戰下來,相較于前兩代,該鞋款在防側翻的表現上是有所提升的。Zoom外側的側墻,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總的來說,該鞋款在腳感上確實有著一定的提升,這提升不局限于緩震表現,這樣的改變可以讓LEBRON 17適應更多人的實戰需求。
全新的Knitposite
上一雙嚴格意義上采用高幫設計的LEBRON正代,要追溯到4年前。這里你肯定要反駁我:LEBRON 15不就是一雙高幫球鞋嗎?從外觀來看確實如此,但事實上LEBRON 15所使用的襪套設計并沒有起到如同外觀設計一樣的踝部支撐效果,其是一雙不折不扣的偽高幫鞋款。而有著全新的Knitposite材質加持的LEBRON 17,真正將高幫設計重新帶回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在不損失靈活性的前提下,帶來更強的支撐效果正是這一材質的特點所在。
在實際的穿著中,也確實能感覺到踝部支撐的加強。加之中底上方的TPU托盤,LEBRON 17在鞋面支撐與穩定性上表現令人滿意。說得形象一點,該鞋款的踝部處理,就如同一只手抓住我的腳踝一樣,它會隨著你的運動而產生形變,但是卻能始終牢牢固定住你的腳踝。
更強的貼合感
而后再來看到前掌,LEBRON 17在鞋頭處選擇了與之前BattleKnit 2.0有一些相似的編織方式。其與前作的區別在于Knitposite選擇了用更加獨立的方式打造鞋面,我從視覺上便可以感覺到材質厚度的變化。前掌彎折處有著相對較薄,給予了腳面更充足的彎折空間。鞋側的編織密度則是有著明顯的上漲,以此起到更好的橫向穩定作用。在實際穿著的情況下,該鞋款的前掌并沒有使我感覺到壓迫感,更加出色的貼合感帶來了頂級的固定效果。
不過,在尺碼的選擇上大家需要注意,我個人是建議大家偏大半碼去選擇的。LEBRON正代偏小的現象在該鞋款上依舊是存在的,如果選擇了不合適的尺碼,你可能會感覺到有些頂腳。如果沒有試穿的條件,我更建議大家直接偏大半碼購買。
不規則的外底紋路
LEBRON 17的外底表現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其所使用的不規則外底紋路,在我進行測試的塑膠場地上有著出色的制動表現,在橫縱兩個方向的抓地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這里有一點還是要強調一下,LEBRON 17盡管選用了XDR材質打造外底,但實際的耐磨表現仍舊難以適應人們長時間的外場實戰需求,我更建議大家在更加優質的場地中著用該鞋款。
總體來看,LEBRON 17相較于前作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革新。重新構成的科技組合,為LEBRON 17注入了嶄新的血液,也同時看出了設計師對于球鞋實戰性能的重視。在當今的實戰鞋環境下,就算是LEBRON系列也要為人們的需求進行妥協。但不會改變的一點事,LEBRON系列永遠是重量級球員最佳的選擇之一。出于對于緩震性能的極致追求,LEBRON 17偏高的重心是難以避免的,但設計師通過在前掌加入兩塊Zoom Air單元,強化了它在突破以及爆發時的性能表現。也正因于此,它面向了更廣的消費人群,對于體重較輕的朋友來說,前瞻的反饋也能帶來不用與前作的反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