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穿感受
更換了AG大底之后,球鞋鞋型似乎有所改變,試穿JP270尺碼的時候我覺得稍微偏大,這與評測FG版本的試穿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當初在穿著Predator 18+ AG,Nemeziz 17+ AG版本的時候,我也同樣覺得偏大半碼。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阿迪達斯的AG版本都會比FG偏大一點?從我本人的親自試穿來看,確實是的。
在更換JP265的X 18.1 AG之后尺碼就非常合適了,穿著包裹感明顯提升很多,整體的感受與FG版本幾乎沒有太大區別。Speedmesh材質鞋面厚度比無鞋帶版本稍厚,新鞋穿著時對腳面有明顯的壓迫感,但并不影響舒適度。按照FG版本的經驗,在穿著一兩場之后,整個鞋面會變得更加柔軟貼合,這就是傳說中完成磨合之后的最佳狀態。
另外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雖然更換了AG大底,但是阿迪達斯的Sprintframe輕量化AG底并沒有“超重”,同尺碼的情況下僅僅比FG版本重了8-10克左右,這一點是非常優秀的,完美沒有影響X 18鞋款發揮其速度優勢。
實戰體驗
作為擁有AG大底的戰靴,使用的場地應該能夠覆蓋多種類型的人造草球場,條件好或者條件差都應該能夠勝任,這對AG大底鞋釘數量,形狀,分布和長度都有一定要求,特別是在國內人造草球場狀況層次不齊的情況下,要能做出好的AG大底其實并不簡單。那么阿迪達斯一直以來使用的這款AG大底表現如何呢?
穿著感受
adidas X 18.1 AG在實戰中穿著起來與FG版本差別不大,特別是整個鞋面的感受,當然前提是大家選擇對了正確的尺碼。Speedmesh超纖材質鞋面在觸感,柔韌性,支撐性上的表現非常出色,完美展示了一款速度型戰靴應該擁有的特質。鞋面使用了有鞋帶設計后包裹和穩定性也更強,不會隨著實戰次數的增加喪失包裹,使用耐久度明顯提升。
當然,更換AG大底之后來自鞋底的反應是很明顯的。X18.1的AG大底因為鞋釘數量多,分布均勻,鞋釘長度適中,所以整體穿上去的感覺更加平穩,跑動,變向時安全感也更足,對腳踝的壓力相對也小了不少。但是在蹬地時抓地力明顯沒有FG版本強悍,所以AG版本的X 18.1看上去更適合被類似香川真司這類型的球員穿著,如果要追求啟動,抓地,還是要上FG版本。選擇AG大底,自然是要喪失一些速度的功能性,但是面對場地的調整,有時候不得不做出妥協,對球員的膝蓋,腳踝也能起到更好的保護。
磨合
adidas X 18.1 AG在新上腳之后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建議大家穿著之后充分熱身,讓自己適應鞋面的同時,也適應下AG底在跑動,發力時的狀況。一般情況下盡量一兩次訓練或比賽,球鞋就會達到比較好的狀況。
大底感受
阿迪達斯的這款AG大底實際上服役時間不短,已經在國內的人造草球場上經歷過考驗。從場地適應性來說,它依舊是屬于適合中上等人造草場地的,對于地毯草一類偏硬的場地,其實還是有些勉強。
從鞋釘設計來看,圓錐形鞋釘能夠有效扎如人草場地的橡膠顆粒中,帶來不錯的穩定性和抓地力,但是對于像東單這類膠粒比較厚,但假草經過多年使用已經比較短的球場,啟動,急停是還是會有打滑的狀況。
從穩定性來看,X 18.1 AG的大底在長傳,射門時非常穩,畢竟AG大底的設計就更加平穩,不會像一些FG大底一般在人草扎的太實,有崴腳的風險。另外,X 18.1所使用的SprintFrame AG大底雖然重量很輕,但是其中段的支撐,回彈相應一點不弱,抗扭轉力也很出色。
綜合來看,阿迪達斯X 18.1的AG大底還是更適合條件不錯的人草球場,同時更換完AG大底之后球鞋變得更加全面,速度性并沒有FG版本那么明顯,多個位置都可以穿著,表現更加全面了。
總結
從實戰體驗來看,adidas X 18.1 AG足球鞋增強了鞋款的場地適應性,而由鞋面帶來的各種實戰表現并沒有降低,整體實力是又一次提升。需要注意的是,AG大底的平穩性讓這款高端戰靴能夠在條件比較一般的場地上使用,但仍然不適合地毯草場地,畢竟還有另一種大底類型TF的存在,依據場地條件選擇適當的FG,AG,TF大底,才是作為球友正確的做法。那最后adidas X 18.1 AG算不算新的人草神器呢?從大底的功能性表現并配色鞋面實戰性能來看,絕對算。但是從大底的場地覆蓋面來看,似乎還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