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的軟彈中底
來自音速8的厚實中底在低幫版本上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全掌lightfoam加前掌TPU包邊的配置也因此得以一脈相承。單從字面實力來看,全掌lightfoam已經是李寧推出的僅次于?的主打緩震科技,搭配上針對前掌穩定性而優化加強的TPU加固,底部的實戰表現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在上腳之后,厚實的全掌lightfoam所帶來的軟彈感的確是非常讓人驚喜,而且在前后掌兩個不同的區域,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兩種緩震腳感,后掌因為厚度更厚的原因,在受力之后,可以產生更大的形變幫助后跟緩沖沖擊,整體偏軟。前掌則因為更加扁平,所以整體的回彈性要優于后掌,尤其是在做一些前掌觸地的動作時,那股韌勁兒能迸發出非常好的場地感。
但我覺得以上這些都還不是這雙音速8low底部的最大特點,個人覺得它的這塊底部在實戰時最大的亮點在于輕量化所帶來的極致輕盈感。作為李寧云的升級版本,lightfoam在重量上有明顯的優化,使得盡管音速8的底部視覺效果很厚重,但實際上重量卻并不大,與KT5 low,閃現等國產競品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
而較輕的底部重量在實戰的過程中可以減輕對雙腳的束縛,帶來更快的球場響應,如蜻蜓點水般靈動,同時在電光火石之間就能收到地面傳遞回來的反饋,非常流暢痛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感覺也只是在搭配了低幫幫本輕量化鞋面設計之后才有的體驗,在普通版本的音速8上,效果并沒有這么極致,會更加穩重一些。
略有缺點的輕盈鞋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鞋面輕量化和保證足夠的實戰性能上,音速8low還算做到了一個平衡。在這之前,我們見過了太多舍本逐末的設計,無一不是沒有掌握好"度"這一點。
音速8low為了保證在輕量化的同時有足夠的包裹,在核心的前掌部位設計了雙層內靴的結構,內靴采用了一層帶有大孔眼的網布,同時外面還覆蓋有一層塑料質感的網布,并且在整個鞋頭一圈,都內貼了一圈補強。
在穿著實戰的過程中,音速8low的鞋面對前掌的包裹雖達不到緊致的級別,但也足以提供足夠的支撐,不過外層的這種塑料網布的延展性卻十分有限,因此會產生明顯的拉拽感,無法像普通網布材料那樣通過良好的伸縮性來緩解受到的沖擊。這一點在鞋頭補強處尤為明顯,甚至會產生一點點頂腳的異物感。
這點也是個人覺得音速8low上存在的一個美中不足之處,不過我也在想會不會是這雙鞋的尺碼偏小的緣故,因為在音速8low的后跟,肉眼可見的加厚后跟很大程度地擠壓了內部的鞋長空間。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塊兒巨厚無比的后跟填充使得音速8low的后跟不僅沒有出現低幫鞋常見的掉跟問題,同時還給了后跟非常穩定的支撐,讓人很有信心地在球場上利用腳踝做一些受力動作。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買前試穿的重要性,如果我在買這雙音速8low之前能先去店里踩上一腳,也許我就會選擇大半碼到一碼來避免頂腳問題的出現。不過另外來說,球鞋買大一點又會影響到包裹感,是否跟腳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多試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款。
異常穩健的防側翻能力
上一代的音速7因為底部設計而備受詬病的防側翻問題在這一代上進行了非常明顯地優化設計——從俯視圖能夠看出來的寬大前掌以及硬質TPU加固,無一不是在增加這雙鞋的相關性能。
上腳之后,扁平的前掌將球鞋的重心降低了很多,搭配上硬質TPU包邊,在每次的橫向移動過程中,都能牢牢地扣在地上,同時后跟也只是視覺上重心很高,實際上中底的起伏只是造型,所以不必擔心會因為重心過高而導致側翻。
一流水準的變態抓地
初看音速8low的外底,我會因為紋路過于規整而擔心抓地不足,但在穿著實戰的過程中,無論是光滑的木地板還是沾灰的橡膠地,這塊外底所能帶來的抓地力都是相當出色的,讓專注于起步過人擺脫的我感到相當得心應手。
相比于音速8的沉穩,這雙音速8low顯得更加具有新意,不僅突破了之前音速系列"砍低幫"的慣用手法,而且維持了音速系列的實戰水準,在"輕,快,靈"這三點上達到了極致的平衡,唯一一點美中不足的是對于鞋面材料適用性的考量,但這在300出頭的性價比面前,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