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腳的體驗很直觀:鞋面沒有異物感,寬腳,高腳背都能穿。原地踩踏,能直觀感受到氣墊的厚度。甚至能微微感受到前掌Zoom Turbo的輪廓。
后掌的塌陷感非常明顯,一腳踩下去,深不見底。緩震極限還是老詹球鞋的水平,從來沒出現過震腳的情況。這點也是詹姆斯球鞋的精髓,無論性能多拉跨,緩震從來不落下。不過調教過軟的Cushlon泡棉,會影響Zoom氣墊在彈性上的發揮。導致整片中底,處于一種肉肉的感覺,不是特別可控。
除了后掌外,前掌的Zoom Turbo也有受到影響。啟動過程中,中底依舊有很強的"肉感",談不上拖沓,但是又沒那么干脆。大體重的后衛朋友,應該會喜歡LBJ20的中底體驗。
不到400g的重量(42.5碼),緩震和靈活性,都是很不錯的水平。
全編織鞋面,搭配Sphere內襯,暫時沒出現過不跟腳的情況。但是在運動過程中,鞋身的包裹和支撐,就開始掉線了。
鞋頭區域的貼合度一般,在做側向移動時,鞋面會出現明顯的外凸,甚至在靜態動作下,也會有外凸的情況,這點確實讓人意外。
總之編織版本的LBJ20,鞋面支撐存在一定問題。而且越穿越松垮的它,對瘦腳和正常腳型的朋友都不友好。實在想入手的球友,可以關注下后續的鞋面版本。
在鞋面包不住腳的情況下,防側翻也會受到一定的牽連。
防側翻方面,LBJ20比預期要差了一些,設計到位,但強度不夠,表現勉強在及格線上下徘徊。
后跟偏軟的Cushlon,也帶來了隱患,在外側受力的時候,后跟毫無支撐可言。
對比ZK5和歐文6的中底,你會發現,他們都在前掌和后跟區域做了上翻,以起到側墻支撐的作用,而LBJ20并沒有明確的設計用意。
同時他們的Phylon硬度都要高于LBJ20的Cushlon,中底的形態,也有著本質的區別:ZK5和大多數歐文系列的球鞋,都是這樣的凹陷設計,它可以讓鞋身部分保持靈活,靠近外底的區域,依舊處于獨立,穩定的狀態。
而LBJ20是這樣的梯形設計,上面移動時,下面會產生一定的連帶作用,影響整個中底的穩定性。
再加上科5的外底有做橡膠上翻,能更好地控制住中底的形變,而LBJ20只能讓形變無限外擴,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會有側翻的風險。
但是話也不能完全說死,畢竟LBJ20的核心問題,是出在鞋面和中底材料的調教上。如果后續有不同鞋面版本的LBJ20,實戰感受,可能會有區別。
如果耐克愿意重調Cushlon的密度,那LBJ20的性能上限,還是很高的。
鞋楦合不合適,設計框架是否完整,用料是否到位,有沒有針對性的處理細節,這些內核的東西,才是驗證一雙球鞋,是否合格的標準。
站實戰角度,編織版本的LBJ20,不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