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
把腳塞進鞋子里,系好鞋帶,粘牢綁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這雙鞋子的包裹。完美的包裹性應該是什么樣的?在我看來八個字“緊而不勒,牢而不硌”。但實際上很多因素往往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事物總有不完美,但我們總是想讓它無限接近完美,歐文2的包裹性離完美有多遠呢?
歐文2這雙鞋子的包裹應該用“緊固”來形容,這要得益于它出色的鞋帶和綁帶設計,傾斜的首節鞋帶孔讓鞋帶最大限度地從多個方向收緊,鎖住前掌。一根綁帶從內側足弓斜拉直至腳踝,充分固定了你的腳,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一根綁帶的作用,讓整雙鞋子顯得流暢而輕盈,不至于為了達到理想的捆綁效果而像solder9那樣來個“五花大綁”。后跟內置的tpu也對鞋幫起到了足夠的支撐作用。
雖然歐文2的包裹“緊固”,但卻是以犧牲一部分舒適性為代價的,至少,前期的穿著感受是這樣的。鞋面的材質并沒有看上去那么軟,綁帶的材質也比較硬,跑動中會有“勒”和“硌”的感覺,但對我來說,這種不舒適的感覺是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的,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不舒適感會一點點緩解。
抓地
同一雙球鞋在不同材質的場地上,防滑抓地表現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我想,如果一雙球鞋在木地板上的防滑抓地表現優秀,是不太可能在瀝青場地上打滑的,況且,嚴格的說籃球本身就是一項室內運動。所以,我這次的測試場地是室內木地板。
拿到鞋子的時候,我就已經預感到了這雙歐文2的抓地表現一定是一流的,事實也驗證了我的想法。在干凈的地板上,這雙鞋幾乎從不打滑,每一次變相,折返,急起,急停,伴隨著清脆的“吱吱”聲,你能感受到的是鞋子出色的反饋速度,絕不拖泥帶水。
值得重點表揚的是大底的設計
傳統籃球鞋的大底總是設計成盡可能的寬大,平坦,以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從而提升穩定性與抓地力。然而,有技術統計顯示歐文的平均運球速度為每小時21英里,幾乎是聯盟球員平均速度的兩倍,而在變向運球時,歐文的蹬地力可以達到770磅并且與地面呈40度的銳角,就連昔日的“變向狂魔”阿倫·艾弗森都表示:歐文的變相我做不出。面對這樣一位球員,傳統的大底設計也許真的不夠用了。這一次, Nike Kyrie 2采用了創新的彎曲底面,并且延續一代的大底上翻的設計同時,進一步弱化了邊緣界限,使得整個大底呈現出優美的弧形,渾然一體。當然,這樣的設計并不是為了好看,實戰中這種設計的優勢表現的淋漓盡致。上翻的曲面大底可以幫助你的腳在各個角度與地面建立良好的接觸面,用最短的時間,提供最大的摩擦力。你可以想象一輛GP賽車高速過彎時的場景。提早接觸地面,加快速度。
緩震
大家一直很關心這鞋子到底有沒有zoom,我沒有拆鞋,所以并不敢瞎說。但說實話,我并不關心zoom是不是存在,有zoom≠緩震好,反之亦然,穿著感受才是硬道理。對于緩震,也不是一味地軟,彈就是好。現在有些球友的腳被時下各種先進的緩震技術慣壞了,一雙鞋子拿過來最關心的就是緩震,緩震不好的鞋子直接pass。殊不知很多時候球鞋太踩屎會犧牲反饋速度,選鞋子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你是一個體重較輕,能跑能跳的速度流,突破流,要太好的緩震反而會拖泥帶水,有些緩震技術還會不可避免地增加鞋底厚度,造成重心過高,進而影響穩定性,這對速度流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在這里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歐文2的緩震可以用一個字高度概括——硬,誰穿誰硬,不硬不要錢,不硬你來找我。但對于像歐文這樣技術特點的球員來說,對反饋速度的要求要遠高于緩震。還是那句話,根據自己的特點選鞋子,如果真的是體重比較大,對緩震要求比較高的朋友,實戰還是避開歐文2吧;對于靈巧型后衛,這雙鞋絕對適合你。
耐久度
就從我自己的感受簡單說一下吧,就是XJB說:我對鞋面的耐久度有信心,但是鞋底的紋路讓我比較擔心,創新的紋路走向確實有著很好的防滑表現,但是,紋路磨損嚴重以后會怎樣?而且這個紋路似乎很容易磨平,特別是在外場,這一點,并不是有沒有XDR能夠解決的。話又說回來,不能指望一雙鞋穿一輩子吧,哈哈。
總評
歐文2是雙好鞋,價位適中,包裹緊固,防滑一流,反饋迅速,適合靈巧型后衛,估計又是秒殺同價位實戰鞋的節奏。降價空間不大,700左右認為可以入了,喜歡的話,NIKE ID也不錯,剛上線的”PREMIUM”選項也是騷的一B,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