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性
鞋子算是比較容易穿脫,前掌寬度適中,內靴偏薄,后跟填充物厚度中等,整體上腳舒適度還不錯。鞋墊是普通的EVA鞋墊,厚度兩個硬幣,剛上腳時,Zoom Air的反饋偏生硬,我穿了幾天,打過兩場球之后,感覺已經比剛上腳時好了不少,至于后掌的Zoom我在后面會說到。
包裹性和透氣性
考慮到鞋子的透氣性,整雙鞋的內靴偏薄,但這并沒有影響到
Hyperdunk 2016 low的包裹性,鞋身兩側的11根動態(tài)飛線會將你的腳牢牢“鎖”在鞋里,即便將鞋帶系到最緊也不會有半點勒縛感。在做大幅度動作時,腳在鞋中的位移也較小。因為是低幫款,所以腳踝以上部分已經自動打碼了。
Leo Chang在這雙鞋的透氣性上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我這幾天每天都穿著一整天,也不會有悶腳的感覺,透氣程度絲毫不輸編制的鞋面。
支撐性和抗扭性
鞋面依靠兩側大面積的Phylon延伸獲得了不錯的支撐性,即便是很用力的去彎折鞋子,可以看到形變程度還是比較小的,如果你手邊有ZK11的話,拿出來扭一扭,就高下立判了。抗扭性越高,鞋子在高強度對抗和快速變向中的穩(wěn)定性也就會越高,抗扭性一般也會和防側翻一起講到,Hyperdunk 2016 low的防側翻也算是中規(guī)中矩。當然JRS平時打球不可能有NBA級別的變向,對鞋子的抗扭性需求也不會那么高,我們選擇球鞋時考慮更多的是盡可能的減少受傷的可能性。作為一雙低幫球鞋,Hyperdunk 2016 low能提供的保護我覺得已經十分到位了。
抓地性和耐磨性
說到Hyperdunk 2016的抓地力,泡椒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已經讓Hyperdunk 2016一夜走紅了,不過泡椒的確是個老實人,把被晃到這個鍋丟給Hyperdunk 2016也沒有毛病。Hyperdunk 2016的抓地性的確實能有強悍來形容。
雖然Hyperdunk 2016 Low前掌中底做了鏤空設計,但是它還是較多的運用了類似歐文2代的多方向發(fā)散的短條紋路,而且橡膠偏軟,這個抓地能力相信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在做轉身還有變向的時候,前掌感覺就像是被吸盤吸附在地面上,外場因為灰塵等原因,表現(xiàn)尚可,在內側木地板的實戰(zhàn)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打滑跡象。
Hyperdunk 2016 Low在鞋頭內側和鞋跟處內側也加入了外底上翻的設計,外底上翻的好處大家應該也都知道,在變向過程中更大程度的增加鞋子的抓地面積,從而提高抓地性和穩(wěn)定性。
水晶底的耐磨性要比想象中要好不少,通過幾天的穿著和實戰(zhàn),紋路并沒有多少磨損,反而第一次打過塑膠場地之后出現(xiàn)了嚴重的染色情況,我回去刷鞋底刷了好久。鞋子的紋路還算深,不打水泥,不是鐵腳的話應該還是挺耐穿的。
啟動性和緩震性
啟動性的話我作為一個地板流的話好像也沒有太大的發(fā)言權。不過我還是要說。Leo Chang將Hyperdunk 2016 Low的中底從前掌到后掌做了分段式的鏤空設計。
前掌的Zoom被架高了約5毫米,而后掌的Zoom被架高了1厘米左右。在啟動時前掌受力,由于Zoom底下是鏤空的,因此有了充足的形變空間,當力通過蹦床原理再反饋到腳上的時候將會是更大的,所以,Hyperdunk 2016 Low的啟動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到緩震上來說。在運動中自然受力的情況下,后掌承受的壓力要比前掌來的大,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鞋子后掌的緩震非常重要,即便是沒有后掌緩震的球鞋也會用堆得高高的Phylon來填充。
很明顯Hyperdunk 2015只是個半吊子鏤空工程,而Hyperdunk 2016鏤空的空間更大,Zoom的形變空間也更大,所以Hyperdunk 2016 Low后掌不需要使用很厚實的Zoom,但是只要通過Zoom的形變產生的蹦床原理,就能夠提供很好的緩震效果,所以穿Hyperdunk 2016 Low落地時,先會有一種明顯下陷的感覺,再來則是一股更強勁的反彈力,體重越大感覺越是明顯,真的好勁道。
總結:
同樣的配方,不同的味道,Hyperdunk 2016和Hyperdunk 2015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就像我之前所說的,Hyperdunk 2016 Low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雙Zoom Kobe6,沒有變態(tài)的包裹,沒有極致的輕質,沒有絕對的完美,但是又把每一個細節(jié)做得面面俱到。無論夢之隊是否能夠捍衛(wèi)國家榮譽,登上奧運之巔,Hyperdunk 2016的表現(xiàn)已經證明了自己團隊之星的重要身份,無愧為Nike團隊鞋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