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足球已經發展成為一項成熟的體育運動,尤其是它的各種戰術打法也隨之成熟。
最初的足球比賽技戰術的運用,與比賽規則都比較簡單,沒有場地和人數的限制,只要拿到球就往前踢,那時不懂組織進攻與防守,所以也就沒什么陣型可言。
到了1863年在英國倫敦成立足球協會,并訂定足球規則,同時也由于足球運動的發展,技術也提高了許多,場上也出現相互傳球及分工合作,足球比賽原始陣型便產生了。
談到“第二前鋒”成長的故事,我們需要先知道在現代足球中前鋒的重要性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回收一名前鋒,看似削弱了鋒線的實力,實則是收回拳頭,以尋求增加再次出擊的威力。
第二前鋒(影子前鋒)介于前鋒和前腰之間,負責搶第二落點,穿插跑位,吸引防守,必要時候回中場接球——你必須知道的菲爾米諾很好的做到了這些。
很明顯一名足球運動員不能簡單地只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必須有一個人在運動進攻中負責連接,穿梭于后場和中場,負責進球,創造機會和偶爾的參與防守。
然而,在早期這項運動只是為了迎合年輕人的熱情,最初足球陣型從1-1-9開始演進,到了1925年由于足球規則修改,而出現WM(3-2-2-3)陣型,這個陣型為當時英國足球陣型之父查普曼所創。 從此足球運動進入現代時代,不斷演進及改變。
WM陣型的優點是場上隊員分工明確,隊員位置排列清楚,攻,守力量相當均衡,防守活動較為平均。 這個隊形加強了防守,尤其是加強了門前危險區域的防守。 它是由中后衛直接盯住對方的中鋒,而且也縮短了后衛之間防守距離。
到了50年代后期, 巴西隊吸取了1954年失敗的教訓,研究了匈牙利人墮后中鋒陣型的打法,同時改變了3個后衛防守的弱點,把一前鋒拉回,變成兩個中鋒,加強了門前區域防守,同時兩邊后衛盯死兩個邊鋒,成功地解決了攻防區域的要害問題,這便形成巴西人創造的4-2-4陣型, 巴西隊用此隊形在1958年世界杯勇奪冠軍。
隨著足球技術運用不斷提高,足球陣型也隨著改進演變。 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足球陣型演變最大。 60年代初,世界各國都在研究防守戰術,在以后十幾年中,重視防守又成為主導陣型的一種趨勢。
4-3-3陣型雖然鋒線上人數減少了,但實際上,兩個邊后衛,和兩個邊衛,都扮演了前鋒的角色,因為中衛或后衛隊員,實際是隱藏的第二批攻擊球門的人員,他們幾乎成了最有利的得分球員。
4-4-2陣型(又名為4-1-2-1-2 或4-3-1-2)對中場作出了調整。這個陣型十分依賴攻擊型中場,這個位置被當作球隊的核心,勝任這個位置的球員一般需要具有更多的自由,同時還要求比組織后衛更加有創造力,他可以“打亂”陣容安排,并且在進攻區域靈活換位。
講到這,我們就可以明白有關“第二前鋒”的概念來自于傳統的4-4-2陣型,四個后衛成為常態,很多球隊會建立一套陣容體系,而聰明的二前鋒會為另一個前鋒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就像1970年世界杯上托斯唐和貝利那樣)。
足球運動經歷幾次攻守不均衡的發展過程,使技術,戰術,身體,心理等因素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尤其是整體,全面型打法出現,對中場的爭奪顯得更重要了。
中場人數增加,在后衛線前,形成了一道嚴密的屏障,它能阻絕對方在中場所組織的攻勢,又能阻擋對方在罰球區前對球門所造成的威脅。隊員場上機動性高, 前鋒人數減少了,但他們活動空間卻加大了。
第二前鋒對嗅覺的要求很高,也許他經常助攻,也許他經常打進關鍵性進球,但是他并不是進攻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只需要在恰當的時候出現在恰當的位置上就夠了。
菲爾米諾的智慧和職業道德幫助他結合了托斯唐的優點,在無球時做好高位逼搶積極防守,在利物浦控球時轉換為創造機會的進攻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