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球拍將由女士使用,首線26磅,并選了0.65線徑,以速度和控制為特點BG 66 UM。這樣試打后,隨時間退磅,女士可以繼續使用。
拍子上手,手感并不像介紹的超軟,中桿不是很軟,感覺挺扎實。這或許與拍柄加長10MM,中桿自然變短有關?
球拍經過了單,雙打體驗。您會說,男士拿個女士的球拍在場上會不會有人笑話?是的,多年前,一個球友拿了某品牌4900款粉色的拍子,在場上被大家嘲笑很久,盡管他殺球也不像個“娘們”。那時球拍的顏色花色及變化不多。現在,場上幾乎沒有人像以前那樣認為。大家對球拍外觀顏色的寬容度大了很多,現在的球拍的漆色也是五顏六色,絢麗多彩,沒有看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既然是雙面雙刃,首先就要體會“面”與“面”的不同。我采用了反手將球(比較新,質量比較好的球)向垂直球場地面的上方擊出,翻轉動手中球拍的拍面,盒式框到破風框,反復變化拍面。我得到的結果是,破風框拍面擊球,出球速度,和干脆的程度,要快于盒式框拍面擊球,尤其是在非全力向上擊球時,破風框出球速度明顯要快。正手中等力度向上顛球也得到了同樣結果的驗證。
球拍使用過程中,感覺到拍面很穩定,擊球有力,中桿反彈速度不慢。尤其是在中前場,正反手殺球,推球,防守反擊效果都不錯,尤其是破風框拍面擊球,手感拍面及拍桿的反彈助力很明顯。但殺后場,及后場打擊對方后場高點,由于球拍比較輕,要求理想球速及力度時比較困難。
球拍的靈活及穩定,網前非常給力。后場吊球落點也比較尖。球拍減震材料的應用效果明顯,可以感知球拍的振動很小。可以說,雙刃6,"鮮"而扎實,不軟也不"嫩"。
漆水光滑圓潤,多次使用后,沒有磕碰,尚未發現崩漆。球拍中桿和錐柄上端之間,可以看到有較明顯的縫隙,算是瑕疵吧。
關于正反面。按“雙刃”6的設計的出發點,正手拍面采用了更易持球,逐步提升揮速的盒式拍框設計,能夠輕松打出線路更好的高遠球;反手拍面采用了破風流體型拍框設計,不給對手創造進攻機會,并能夠增加擊球時的拍框彈性,提升接球質量。
實際中,在準備接球,或接發球時,還是可以選擇第一次或前幾次,用哪個拍面,是用的盒試框,還是破風框拍面擊球的。
在激烈的對局中,多回合后,球拍在手中的不斷地轉動和調整變換位置,在正手或反手擊球過程中,一般是不可能有時間,允許你特意選擇用哪個拍面,盒試框,還是破風框拍面擊球的。也沒有時間去想或判斷剛才擊球的拍面是哪個。
在比賽節奏不太快時,在腰部以下,反手擊球結束,在向上引拍時,倒是可以用非持拍手,順便去接觸剛才擊球的拍框,感知一下。哦,這次是用破風框擊的球,或反之。
球拍用久了之后,多數球拍面似乎都會向拍面垂直的方向微微彎曲(彎曲很小,但手可以感知到。)為何會這樣,具體原因不詳,或許碳素,樹脂在使用后,及放置方法等原因,導致球拍的內應力變化所致。在上手正手迎球時,一般會希望,彎曲弧面內側拍面朝向來球方向,因為這樣擊球出球,會更有壓迫感。當然,正手擊球后,馬上又需在反高點守擊球,就只能用另一側拍面,因為沒有時間快速翻轉球拍到位,還用前一次剛剛擊球的拍面。
比喻不一定恰當,就像樵夫手里的砍材刀,內弧彎曲鋒刃朝向被砍材,而不是像月牙彎刀刃在外弧邊。或許這是自然力量造就,我們個人的雙刃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