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的包裹
Nike PG 4的鞋面是采用兩層的設計,內里的內靴配合外層網面,還有一條拉鏈鎖定,包裹性的確是沒得說的緊致。而后跟處也作出了一個凹糟的設計,避免了不跟腳的情況。
走路時候的腳感不錯
Nike PG 4的中底技術是Air Strobel,簡單來說就是取消了中底部的Air Sole,腳感表現方面只要不做極限動作還是蠻不錯的。不過,這種氣墊在經過多場的使用后,會聽到不太悅耳的“咿咿”聲。
實際表現非常不錯的抓地力
Nike PG 4的外底紋路還是采用類似于“吸盤”的紋路設計,在抓地力上的表現的確非常優秀,無論是室內與室外均有著上佳的表現。加上近段時間南方球館受到了“回南天”的影響下,地面會有一些濕滑,而它在抓地力仍然有不俗的穩定性,也算是整雙鞋最大的優點了。
實戰心得
缺點
(1)廉價的做工,加上Nike修改了原有的設計圖雖然我們也知道Nike PG系列定位于大眾化的低端實戰鞋市場,在用料與配置上是不可能采用高端的材質。但是,之前3代的Nike PG在做工上也并不含糊,尤其是眾多的聯名款上,也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用心。而Nike PG4除了極差的顏值外,還有馬虎的做工。看起來非常廉價。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五官不好看不重要,可以看內涵,沒有內涵可以看看儀態氣質,儀態氣質也沒有或者還有好皮膚。而Nike PG4呢,精致五官,內涵,氣質與皮膚皆與它無緣。讓人更生氣的是,Nike PG4的原設計圖,雖然配置上與現在基本一致,但是,從概念圖上可以看到設計師對細節的考慮。只是,生產的時候并沒有按照原有的設計理念。
(2)讓人擔憂的防側翻過往三代的PG系列,我均長時間穿著,在防側翻表現上我認為可以屬于優秀的范疇。而Nike PG 4呢,當我做側移動作的時候感受到腳側沒有任何的保護,并且也沒有支撐點。而且,由于包裹著Air Strobel的外層phylon偏軟,加速到急剎過程中會自然下陷,增加了崴腳的風險。
(3)沒有保護性可言,現代的籃球鞋設計更考慮人工力學設計,對于低幫鞋并不代表保護性差。通過各種材質的運動,以及考慮到運動員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發力與受力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則可以解決保護性問題。譬如Nike Zoom Freak1,雖然,Nike沒有抗扭片,也沒有在后跟處進行加固(內里TPU細而偏軟),但是,通過整體設計(不知道設計師怎樣可以做到),卻讓哪些“云評測”時擔憂問題一掃而遇。而Nike PG 4呢?老實說,沒有人會寄望它有出色的配置,但是,也不至于會在設計上有一種明顯的落后感。被人嘲笑是“足力健”并無道理。前掌位置沒有相應的加固,防側翻的不足,過軟的支撐,在用力啟動到停頓過程中,感受到雙腳非常的不穩定。尤其在啟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頂腳趾的情況。
(4)并不清晰的球鞋定位或許從大戰略上Nike是為了把手上的各個球星進行分類,而將對應的簽名鞋分成了不同的級別。由于Nike Kyrie已經有前掌的Zoom Turbo,而Nike Freak則采用雙層后掌Zoom,Nike KD則是進階高端鞋,Nike LeBron則是旗艦系列,Nike Kobe是獨立的發展,也讓PG系列顯得非常尷尬。說團隊鞋呢,有了Zoom Rize,之后還有Nike Air Zoom BB NXT的高端團體鞋款。那PG呢?就是一個普通的球星簽名鞋?低端實戰?還是中低端的團隊鞋款。貌似在實際產品表現力上Nike PG4沒有能做到任何一點。說是球星簽名鞋吧,除了PG本人出來帶貨以及那“PG”logo外,看不到任何簽名鞋該有的樣子,而低端實戰呢?也沒有讓人信服的點。到了中低端團隊鞋?這個實戰感受與適用性并不適合團隊購買。或許,Nike只是內部認為PG已經到了頂峰,商業價值也差不多到了盡頭,并不需要再過于投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