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NIKE籃球鞋的系列,最易聯想起必定是一眾球星的簽名鞋款,而除了專屬鞋款外,估計NIKE HYPERDUNK應該是另一套獨立系列而最為人熟悉,其設計方針一直堅持通過不同的技術研發,為每年帶來一雙高效能的全方位籃球鞋;今年它已經推出到第7代,作為新世代籃球鞋類的代表,這次會帶來什么進化嗎?
2008年首雙HYPERDUNK發表時,設計師Eric Avar提到其靈感源自電影「Back to the Future II 」中,男主角曾穿著的[ NIKE MAG ] 。該電影背景設定于2015年,碰上今年的年份,就好像意味著約定之期已到,不同的生產商亦嘗試為電影中曾出現過的物件化為實物;而NIKE籃球鞋類的設計總監Leo Chang及其團隊,再次根據那雙具未來感的[NIKE MAG]輪廓為藍圖,設計出帶有高筒鞋身,結合簡潔外型的HYPERDUNK 2015 ,單以外型比較兩者相似嗎?
不論相似與否, HYPERDUNK 2015仍保留HYPERDUNK系列的極簡主義外型及FLYWIRE技術;簡潔鞋身雖然能帶出具未來感的效果,但完全缺乏透氣設計,加上夏天推出,于室外測試時出現顯著的局促感,透氣效果偏弱。
當首次看到HYPERDUNK 2015的外貌,最讓人詑異是鞋身兩側的FLYWIRE配置與最近3代的HYPERDUNK完全不同。HYPERDUNK 2012時,設計開始將FLYWIRE外露, HYPERDUNK 2013更外露無遺,到HYPERDUNK 2014時FLYWIRE低調地隱藏于鞋面與內靴間,但纜索仍然可以從底層清晰看見;而HYPERDUNK 2015上的配置放棄懸掛式FLYWIRE設計,真接將FLYWIRE鎖定于HYPERFUSE鞋面之間,配置與KOBE IX ELITE相若,外貌更和HYPERDUNK 2010有點相似,但HYPERDUNK 2015上的FLYWIRE明顯更粗,這樣的設計對比上兩年的配置真的令人摸不清,不過有追蹤Leo Chang的設計也清楚他的風格是很難捉摸的。
至于這次FLYWIRE的效能怎樣?裝置依舊配合單薄的HYPERFUSE鞋面,為雙腳帶來適度的穩定性及支撐能力,鞋面亦沒有帶來特別的驚喜或失望,盡責地完成鎖定工作;但有一點非常值得留意,大中華區發售的HYPERDUNK 2015屬EP (即Engineered Performance)版本,前腳內靴空間偏闊,對于一般腳型普遍會帶來寛松,或會影響急停的反應,建議穿上偏厚的襪相對較適合,而對于一眾偏厚腳型的球員,這設計有如度身量造,因此選購時建議先考慮你屬那一類腳型。
回顧前3代的HYPERDUNK ,它們均設置了縣掛式的FLYWIRE纜索于鞋面,相對今年HYPERDUNK 2015的設計,就像為FLYWIRE - RESET ,依舊帶來FLYWIRE基本的鎖定效果。
一年前推出的HYPERDUNK 2014 ,最大特色為鞋頭前方的V型設計,可以因應需要而調教趾骨位置的松緊度。可惜HYPERDUNK 2015并無沿用這設計,前半段鞋舌更與鞋身連接起來,令前腳掌位置的調教能力大減,起初穿著也顯得較為困難,幸好鞋舌所用物料較軟,并未有為腳面帶來過多壓力,不過穿著時仍要好好適應。
HYPERDUNK 2015的鞋筒可算是最高的HYPERDUNK ,鞋筒完整地覆蓋足踝,跟KOBE X ELITE的拳擊靴設計非常相似,不過沒有FLYKNIT物料那么柔軟,反而具有熱熔技術所帶來的塑膠質感,同時鞋領位置也比較硬,建議穿上較高筒的襪以防止磨損皮膚。
為提高足踝的保護能力,鞋筒內靴加入夾綿層,令雙腳穿上時較舒適,并同時提供包覆效果。可算是不錯的設計,但綿質物料不是相當充裕,難以完全填補了空隙,加上HYPERFUSE鞋面較單薄,令足踝支撐表現未算出色;不過對于喜歡高筒設計的球員,這絕對可以帶來不錯的安全感。
HYPERDUNK 2015的高筒設計是完全包圍著整雙足踝,相比以往前高后低的鞋領設計,靈活度也較底,起初穿著更會感到阿基里斯腱位置較繃。雖然設計上已為后跟加入兩處屈接緩沖區(后跟黑色部位) ,但初時仍然感到繃緊,起跳時帶點不自然,當穿上數次后,緩沖區的物料開始軟化,不適感亦慢慢消失,雙腳也顯得較靈活。高筒的設計以針對足踝保護性,但降低了靈活度,令HYPERDUNK 2015的靈活度表現顯得較平庸。
這次鞋跟穩定器設計跟HYPERDUNK 2013的配置較相近,體積較龐大,同樣由中底伸延至腳跟,牽引著前腳掌至后跟的活動,讓走動時帶來不錯的穩定性,可惜內靴的夾綿層不算飽滿,降低了整體的包覆度;假如加厚內靴的夾綿層,相信鎖定效果絕對更優勝。
以近兩代的HYPERDUNK作比較, HYPERDUNK 2015的鞋筒設計明顯較纖瘦,鞋領亦為最高的一款,初時穿著也需好好適應。
由2012年起, HYPERDUNK與LUNARLON技術連線后,往后的設計都跟據FLYWIRE加LUNARLON的方程式來進行。但到今年,HYPERDUNK 2015除了鞋面的FLYWIRE跟前幾代有明顯改動外,就連同中底也由LUNARLON技術轉為ZOOM AIR技術。礙于這次改動較顯著,因而向NIKE HK借來HYPERDUNK 2015的樣版研究。從樣版中看到PHYLON中底直接與鞋跟穩定器連接,前腳掌和后跟分別裝上約5mm及8 mm的ZOOM AIR。
ZOOM AIR配置于早期HYPERDUNK系列中被喻為指定裝備,今年重回ZOOM AIR行列的HYPEERDUNK 2015,理應預期會帶來不錯的回彈感及反應能力;可惜實戰中,回彈反應較弱,加上鞋跟的ZOOM AIR較薄,穩定器設計偏大,起初穿著會感到中底稍硬,反應性也較弱。當經過數次熱身訓練后,中底的PHYLON開始變得軟化,整體的回彈感及反應性亦相對改善。這種情況跟HYPERDUNK 2012有點相似,但分別是HYPERDUNK 2015所用的是ZOOM AIR ,難免令人對這次HYPERDUNK 2015的回彈表現有所失望,只好建議多穿幾次令中底軟化。
不過回彈感失色并非指緩震不足,經多次長時間穿著,雙腳的酸疼感并不明顯,緩震表現未有因中底設計而顯得較弱,整體緩震效能也算不錯。而內籠設計較闊,足以承托不同腳型,相信這樣的配置較適合前鋒型球員。
HYPERDUNK 2015的鞋底設計用上最常見的魚骨紋配合一般鞋底橡膠,前腳掌加上較傳統圓形圖紋重心點,為轉身及急停動作提供較佳的效果。在室內及室外測試,同樣帶來出色抓地效果。而中足看似沒有設置任何TPU穩定板,那只是設計上將穩定板收藏于鞋身內,未有影響整體的穩定表現。
由上年的HYPERDUNK 2014 ,鞋底再沒有指定選用XDR耐磨物料,主要以鞋底較深坑紋來提高耐磨能力,到今年的HYPERDUNK 2015也利用相同理念,鞋底紋路較深及粗糙,經過數次不同場地上測試,并未有出現太大磨耗,加上密封式的HYPERFUSE鞋面,為整體耐用度大大提升,只是透氣能力較弱,減低了戶外穿著的意欲。
總結
1989年的時候,你有想過將來的籃球鞋會長成什么容貌嗎?配上起跳裝置的鞋底?纖巧外型配上自動綁帶系統?還是帶有磁浮能力的鞋底?籃球鞋經過二十多年的進化,未見有出現電影中的技術,但設計反而趨向追求提升個人表現為主;由從前使用全皮革鞋面,到現今以塑膠配合熱熔技術所打造的輕巧鞋身,分別已經相當大,對于眾多輕量化鞋款中, HYPERDUNK系列可算是近年的代表之一。它每一代的設計都維持著輕巧及簡潔的外型,而今年再以代表著未來感的NIKE MAG為設計概念,賦予HYPERDUNK 2015一股前衛及科幻氣息;但密封式的鞋身設計,降低其透氣效果,內籠設計也較闊,直接影響尺碼的選擇和鎖定能力。看來今年的HYPERDUNK 2015并無明顯變化,整體的表現未見有太大突破,或會帶來些少失望,但仍保留作為全方位籃球鞋的設計和表現,稱職地完成它應有的角色,期待來年再有新突破。
建議
(1)穿上一雙較厚及高筒的襪子以加強整體保護及舒適度。
(2)高筒鞋身需時適應。
(3)中底經熱身和軟化后效果較佳。
(4)適合前鋒球員。
優點
(1)抓地能力及耐用度相當高。
(2)尺碼適合腳掌偏厚腳型。
缺點
(1)透氣度弱.。
(2)內籠設計較闊,包覆及鎖定能力。
(3)鞋領較硬,如穿低筒襪容易磨損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