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瑪CURRY FLOW 8,上腳后就可以感受到明顯的腳感,屬于UA的"板磚"記憶從此刻開始就可以煙消云散了。而且這雙鞋的腳感很神奇,因為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很難給它找到一個明顯且直觀的參照物。
它不夠軟,反饋性也沒有那么爆炸,但是你又可以很直觀得感受它的存在。它有點像是全掌被硬質材質封死的態極,也有點像是更軟反饋稍弱的,總之我想,如果你有機會去試穿一下,它會給到你一定的驚喜。
因為前掌明顯的上翹弧度,這雙鞋在你上腳之后就會帶給你一股非常強烈的向往前躥的沖動,在實際運動中的推進感也是非常出色。得益于不錯的前后落差,這雙鞋在啟動時的場地感也是非常極致的,對于我這種視場地感為命的后衛來說,這雙鞋的中底表現沒的說。
后掌的緩震雖然不再那么磚了,但平心而論肯定還是沒有那么頂級的。對于80KG以上的鋒線內線來說,你完全沒有考慮它的必要。
伴隨著全掌Flow中底的就是它的外底,其實這么說并不準確,因為這雙鞋就不存在外底。
直接用中底材質作為"外底",不得不說活久見,我摸著良心說,這雙鞋的抓地力是有史以來最強的,沒有之一。這雙鞋去到內場的表現真的嚇到我了,熟悉我們節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去拍攝素材的場地其實場地情況非常一般,場館內的積灰是非常嚴重的,但即使這樣,這雙鞋還能發出這樣的聲響著實很驚艷。
其實我第一次穿著雙鞋,也就是12月1日去參加Curry Flow 8發布會的時候,這雙鞋的抓地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當天的媒體賽是在最容易打滑的拼接場地上進行的,但是一次打滑的情況都沒有發生過。
第二、在穿著它參加了整場活動之后,回到賓館,這雙鞋在瓷磚地上都可以發出激烈的摩擦聲響。
去掉外底確實是一個冒險的舉動,但是最終呈現出的抓地效果,就我個人來看,這個冒險很值。可問題也隨之而來,這雙鞋大家可以完全不用考慮耐磨的問題了,這雙新鞋和穿了幾天的舊鞋,外底的耐磨情況,大家應該可以很直觀地看到了。
這雙鞋的尺碼其實需要和大家好好聊聊,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這雙鞋的前掌有點"胖",它的鞋頭是有些寬的,鞋楦還算合適,同時這雙鞋的內長也是偏長。對于寬腳的朋友來說體驗感非常好,因為你的腳掌可以被很好地卡住。
不過對于普通腳型的朋友來說,前掌的位置鎖定感很差,腳趾會來回晃動。同時前掌鞋頭位置的編織材質非常硬,貼合感比較一般,最尷尬的是,在運動的過程當中,頂腳趾的狀況會非常嚴重。鞋身中后段的包裹體驗還是不錯的。
富有彈性的襪套設計,對于高腳背的朋友沒有徹底宣判死刑,不過這里還是建議高腳背的球友在購買之前試穿一下。
其實有很多朋友在質疑這雙鞋的剛性,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我覺得它至少是合格的,側面的皮革材質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撐性能,在側向移動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強度是夠用的。
就我個人而言,小體重還是可以駕馭這雙鞋的,但是80KG以上的朋友,真的不要輕易嘗試它了。
還要再強調的是,這雙鞋我們完全不建議高強度的實戰去選擇,而這雙鞋的適用人群我覺得也非常直觀:小體重,極其重視輕量化,場地感,平時打球強度不大的球友。
這雙鞋在鞋舌位置偏薄,如果你沒穿專業的精英襪,那么是會有勒腳情況的出現。
最后這雙鞋的鞋面還有一個致命傷:非常不耐臟。這種大面積的白色編織,甚至都不需要別人踩你一腳,就你碰到一點灰都會非常明顯,真的是難搞。
我覺得這雙鞋和前作最像的就是穩定性了。大底的加寬肉眼可見,加上整雙鞋的重心非常低,這雙鞋在防側翻的穩定性上是非常出色的。它寬碩的大底我覺得甚是堪比米切爾一代,但是它的靈活性又要比米切爾一代出色的多,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感。
抗扭方面,這鞋中底內嵌了一塊足弓支撐版,這雙鞋的前后對折是非常出色且極致的,自然彎折點非常自然。
而左右方向的扭動鞋面形變也是非常小的,至少在中底科技出現災難性的衰減之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內外側都有同樣的皮革材質,所以內側的支撐對比外側也不會有明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