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維金斯二代AW2,鞋面升級為SURFACE PRO,通過高強度的尼龍線配合TPU絲混合編制,通過根據運動數據的受力進行了密度區分,加入了全覆蓋的熱熔膜,保證了鞋面輕量柔軟和充滿韌性,整體的貼合感很不錯,前掌側墻的異構TPU補強了側向支撐,整個前掌的包裹體驗以及側向支撐表現都非常到位。
第一組固定綁帶比較靠前,能有很大的調節空間,而且本次鞋頭的楦圍也做了壓低,中段的鞋帶配合一組固定綁帶能提供很好的中段包裹鎖定,同時對于足弓區域的承托也有幫助。全掌內靴配合厚實的鞋舌以及后跟的兩塊貓舌布,可以把鞋帶拉的很緊也沒有勒腳背的體驗,同時帶來出色的后跟鎖定和包裹感。
不過新鞋的整體剛性比較強,初上腳后跟會有上下滑動的體驗,建議先磨合幾場,把后跟區域的輕量化態極和偏厚實的中底布踩開以后就不會有掉跟體驗了。
提醒一下,這塊異形的碳纖維在長時間穿著以后帶來的足弓支撐感會非常明顯,對于足弓偏低的朋友有可能會有略微頂足弓的感覺。
全掌輕彈為上層中底,同時也是整雙鞋的中底框架,在輕彈中底下方區域挖了一排凹槽,加入了一塊厚度僅1mm的異形碳纖維板,下方把輕量化態極的前掌區域嵌入輕彈框架,后方嵌入之后做出加高。前15mm,后22mm,7mm的中龍骨落差,在動態運動中整體的龍骨落差會更低。
這樣的中底結構和材料選擇帶來最明顯的體驗就是整個中底的滾動感極強,同時后跟區域的步態適配也非常自然,在鞋款曝光圖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懷疑全掌碳板真的行么?緩震真的還能有么?
實際體驗中后掌的緩震表現非常驚喜,原因就在于這塊后跟碳纖維實際上只是整塊碳纖維的延伸后叉,在實際運動中的后掌觸地,也就是我們的足心區域是沒有碳纖維的,可以充分的針對態極科技進行壓縮吸收沖擊,通過態極的特性和跑鞋上經常用到的鏟型碳纖維完成后掌吸能-反饋-過渡,提升整個力傳導的表現。
同樣用到競速跑鞋結構的WOW10會帶來整體重心后傾,增加跟腱壓力提升啟動速度的結構來說,同樣用全掌碳纖維但是做出改良的形態配合不移動后掌起翹點的設計,更能充分發揮出態極作為緩震材料的特性,增強緩震的同時借助碳板完成強反饋,后跟裸露的態極通過后叉的碳纖維穩定形變,匹配自然步態下的向前過渡,同時前掌沒有在側墻TPU上做開槽引導彎折,對輕彈和態極通過外底和側墻TPU進行全包,后移起翹點在跖骨發力區域的同時,用53mm的競速跑鞋高前翹配合前掌整片碳板來提升后掌過度到前掌的力,增加突破時候的回彈和推進力。
這雙鞋在剛上腳靜態穿著的時候,前掌的體驗也會像厚底競速跑鞋那樣缺乏場地感,同時體感上重心略微偏高。只有你在跑動或者蹬地的時候,才會有明顯的場地感,才不會覺得高。其實大家也能直觀的看出來,從起翹點往前的中底是越來越薄的狀態,跖骨區域向前的整個前掌中底都偏薄,這部分有明顯場地感的面積其實也很可觀了。
整雙鞋的大底結構其實屬于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鞋款類型,寬前掌,窄后跟,同時前掌的紋路有大面積的上翻處理,兩側都偏球型而不是純粹的平整大底,這樣的大底結構可以兼顧靈活性,我個人認為低幫球鞋這樣的外底結構才是最為適配大眾的,既然留下了腳踝的靈活,大底的靈活也應該保留。
這雙AW2的外底紋路是人字紋和維金斯元素的結合,而且仔細看的話也能發現這個外底根本不像一雙簽名鞋的外底,紋路如此的粗曠,同時紋路之間的溝壑也如此的明顯。
防側翻方面,靜態穿著的情況下,前掌的防側翻和后掌的防側翻體驗有不太一樣的感覺,前掌硬度沒問題,靈活的同時且支撐感很強,后掌會感覺偏軟,而且因為靜態下前后場地感不明顯,所以會覺得重心偏高,體感上會覺得不太穩,不過跑起來或者實戰起來之后并沒有任何不穩和不安的感覺,這塊由前掌側墻延伸到后跟的TPU配合后掌的環抱TPU給予的支撐感還是很足的。
AW2除了客觀上的重量偏沉,主觀體驗上有特殊腳型不適配之外,沒有太多令人不滿的點,基本通過磨合都能改善。而且實際上腳并沒有那么沉的體感,碳纖維的實際形態也并非全掌碳纖維,不會影響后掌觸地時的緩震表現。
建議除了小體重速度型后衛以及需求頂級緩震的蹲坑內線之外都可以選擇,AW2不僅僅是一雙簽名鞋,更是一款能適合大部分位置的高強度旗艦鞋款,而且這還是一雙耐磨的球星簽名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