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點
(1)緩震感不錯,但略卸力
強打Quickfoam緩震科技這個點的big3二代,穿上這雙鞋后最直觀的感受也的確就是緩震感非常明顯,后腳跟踩下去會有類似Ultra Boost的軟彈感,一開始確實是非常令人驚喜。在熱身的時候就能感覺非常舒適,小跑步也能非常深刻感覺到Quickfoam的舒適感。
但是實戰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初次穿這雙鞋實戰的我,完完全全的不適應,一開始會覺得非常難以發力,后腳跟一踩下去就使不上力了。大概要1-2場球之后才會逐漸適應,但還是有明顯的拖沓感。所以我認為這雙鞋的緩震感是比較適合后掌著地的鋒線打法。
雖然感覺是全掌Quickfoam的big3二代,實際上只有后掌有明顯的緩震感,前掌非常薄,但是當然貼地感就還不錯了。但是設計邏輯上不太正確,因為后掌是有一點卸力的,前掌雖然貼地感很好,但是也無法很快的啟動,有種前掌為了后衛設計,后掌則是為了前鋒設計的感覺。
(2)抓地力不錯也還算耐磨
雖然big3二代的外底是看起來不是很靠譜的菱形切割形狀,里面還寫了復雜的中文三陸壹度,卻很意外的讓我覺得抓地力非常好,而且是實戰過三個不同場地的表現都非常好。雖然與地板摩擦并沒有強烈的嘰嘰聲,但是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非常順暢,也沒有打滑過,坦白講我是有點意外的。
外表看起來很嬌弱的外底,卻也很意外的居然一點磨損都沒有。實戰四場的期間,半場全場都打過,來回奔跑不算少,啟動腳左腳居然幾乎毫發無傷。
二、缺點
(1)包覆尚可,但支撐不行
big3二代的鞋面是編織與TPU鞋籠構成,其實要理解的話可以想像類似于LeBron 15 or LeBron 16的那種概念。另外看起來都是動態鞋帶孔,僅有鞋子外側的最頂端兩個鞋帶孔是穿過外側支撐TPU,讓雙腳跟支撐片更貼合。
帳面上來看,big3二代的包覆性應該是不錯,但我個人感覺是有點松垮的。首先鞋面強度并不是很夠,與腳的貼合也不非常緊密。再來是前掌部分應該還是迎合多數亞洲腳型,偏寬了一點,但不會太嚴重。但僅是這樣,我就要把鞋帶死死拉緊,拉到鞋面都有一點點變形,才能把我的雙腳固定好。
但是鞋帶拉太緊,在靠近腳背的地方也會有略為不適,因為一體式內靴設計并沒有明確的鞋舌,除了減少了一點包覆性能,也讓腳背感受到鞋帶繃緊的壓迫。所以這雙鞋在綁鞋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力度。另外在網上似乎也有看到因為拉鞋帶太緊導致動態鞋帶孔的崩壞,不確定是個例還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個人目前是沒有這方面問題。
再說說支撐方面,外側顯眼的寫著3的支撐條,看似很安心的大面積支撐腳的側面,但其實他只有腳的外側才有,內側完全只能靠鞋面軟綿綿的支撐,對于稍微有點強度,或是喜歡變向切入的球友來說,這樣的支撐肯定是不夠的。
而后跟的TPU也是我摸過的籃球鞋之中比較偏軟的,但是對我來說目前沒有造成場上的不適。不過足底抗扭轉TPU,官方稱為仿生足筋膜TPU,卻完全是中看不中用。有個這麼好聽的名稱,但鞋子在受力后的形變卻很明顯,并不適合真正在場上活動力超強打法的人。這雙鞋本身防側翻雖然還不差,但是因為整體支撐性不夠,所以我也不建議愛變向打法的人穿著。簡單來說,這雙鞋上所有的TPU支撐都不夠堅固。
總結
大家聽完我對這雙鞋批評,可能會很意外我還是給了他看似沒有很差的8分。因為確實在場上實戰,這雙鞋給我的體驗其實不差,多場球下來其實我有漸漸的比較不排斥這雙鞋了。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下意識穿著這雙鞋的時候會特別小心,不做過多的大動作。
其實很多人問我這雙鞋穿起來感覺怎樣,我的回答一律是:big3二代感覺像是一雙可以打籃球的慢跑鞋。穿過Ultra Boost跟任一款Boost籃球鞋的人應該都知道,Boost籃球鞋永遠不可能像Ultra Boost這麼軟彈,我想為的就是更好的啟動速度與保持良好的支撐性,不讓過多的形變產生,導致在打籃球的中間受傷。
目前我覺得這雙鞋比較適合移動能力一般的內線打法球友,或者真的就是純等球的射手。希望361度未來在籃球鞋方面可以改善這雙鞋什麼都太軟的問題:鞋面軟,支撐軟,緩震軟,男人怎麼可以這麼軟呢?該硬的時候還是要硬起來,我期待下一雙361度的籃球鞋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出一雙真正能匹配像Aaron Gordon這種超強運動能力的球員的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