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
安踏輕狂,前掌兩側對我來說有點空,是的,即使我的腳型偏款,但還是感覺前掌兩側有些許空余的量。
與此同時大家仔細看,這雙鞋的鞋面其實可以以這根綁帶作為界限,在綁帶之后,從腳背到腳踝的地方,包裹是相當極致的,然后前掌這里,是沒有辦法進行哪怕一點點的調節的。
這雙鞋在實戰當天就讓我立刻想到了一雙鞋以及一個經典的描述。那雙鞋是Nike Kobe Nxt FF,那個經典的描述就是,感覺像是在腳上穿了一個塑料袋。
就體驗感真的是太像了,腳背的部分被包裹的很緊,然后前掌在里面養魚。非常痛苦。
而且這雙鞋的鞋面和中底稍稍有點分離的感覺,鞋腳一體型不夠出色,在突破以及做一些急停變向的過程中,你會感覺腳在里面打晃,時不時還會覺得腳會飛出去,我自己心里是沒有底的。
更致命的是,這雙鞋的后跟,不跟腳。這雙鞋后跟的體驗感和去年阿迪一眾不跟腳的球鞋出現的問題一樣:內置的鵝蛋填充位置過于靠下,鎖不住腳,而且還是強調一下,我們當天穿的是籃球精英襪,即使如此,后跟還是會掉。
其實在穿脫的時候我們如果把鞋帶綁的非常死,不跟腳的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可這時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鞋舌偏薄,勒的腳背生疼。
做一個不太恰當的總結:看似復雜、用心、用料豐富的鞋面科技疊加,最終的結果是1+1+1<3的,這也說明了只是單純的疊加出來的效果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有時候實用性,其實是要比設計性更重要的。
支撐方面反而要比包裹方面來的好,前掌兩側的厚實編織,加上這次用到的全新鞋面科技:A-shock FIBER,確實可以給鞋面帶來相對不錯的支撐。
中底
中底方面,這雙鞋用到了安踏在低端鞋款上最喜歡用的A-Shock,這次A-Shock的調教絕對是我穿過的安踏球鞋里最為舒服,最為驚喜的一款。
軟彈都有,但是和KT5low的A-flashfoam都差了點就是我的感覺。
配合上外底的切槽設計,這雙鞋的啟動感是非常好的,在突破的時候非常省力,相比于其他的安踏實戰鞋來說,它對于喜歡突破的球友絕對是相對友好的一款。
而且這樣的中外底設計也沒有這雙鞋的穩定性過分不穩,在進行投射動作的時候也不用但是球鞋整體的穩定會影響到你的出手。
后掌方面的用料更為厚重,相應地,緩震極限也是不錯的,80kg以下的球友足夠用了。
但是,是的,熟悉的但是又來了。大家不覺得這雙鞋的前掌重心實在是太高了嘛。雖然它的切槽設計以及A-shock的腳感都讓我對它青睞有加,但是這樣高的中底還是沒辦法讓它的啟動感發揮到極致。而且前面說到過,這雙鞋的鞋面本就會和中底有分離感,再加上這種高重心,會讓我的不安全感更進一步。
外底
外底可能是這雙鞋最讓我滿意的地方了,多向人字紋的設計讓它的抓地是非常值得信賴的,在內場的制動非常出色,急停跳投的時候球鞋也可以穩穩停在地面上。
耐磨方面更是出色,這深深的紋路,妥妥的實戰利器,拿去打外場打水泥地絕對不心疼。
整體性
這雙鞋的防側翻,前掌雖然有一定的延伸,而且外底還有部分上包,在靜態測試的時候也可以感覺到來自鞋底的阻力。但是因為重心問題,這雙鞋側翻的風險相對還是比較大的,加上鞋面的包裹不過極致,其實這雙鞋的安全系數我覺得相對還是偏低的。
不過抗扭方面我覺得還是比較出色的,中底是足弓支撐版的,整體的剛性也不錯,這一點還是非常令人值得信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