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
首先對比MB01來說,MB02的整個鞋楦和包裹在同尺碼的情況下有很大的變化。上腳不用怎么拉緊鞋帶就有很好的鞋面貼合感,瘦腳和標準腳拉緊鞋帶以后都能有一個很不錯的包裹壓迫感。同時鞋面材料雖然做了更換,但是依舊是一個很舒服的穿著狀態,跟一代的鞋面一樣屬于高適配度,對于寬腳包裹會更加偏緊致。
追求極致包裹的瘦腳是可以選小半碼的,因為整雙鞋的內長還是會有一定余量在的。中段和后段的貼合也都很好,沒有掉跟和頂足弓,足弓的支撐也夠用只是對于我這種偏愛強支撐的人來說顯得有一點空,
下面就是這雙鞋第一個問題了,實際上杯形中底和這次的鞋面從結構和用的鞋面材料上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偏偏問題出現在了杯形中底的材料強度和外底的結構上了。
首先側向支撐的時候加寬的前掌大底是弧度且有一定偏內的,同時沒有做紋路延伸的上翻和側墻補強的TPU材料。導致這雙鞋側向急停的時候防側翻處會把外底吃掉出現無紋路的外底以及中底材料形變過度去接觸地面產生側向支撐的嚴重不足。雖然打球時候的體驗沒有那么強烈,但是實際的形變要大的很夸張,沒有足夠腳踝力量的朋友還是別穿著去打高強度的局了。
中底
首先這雙鞋一上腳的腳感體驗是要比MB01好的,MB01的腳感在穿久衰減整體會偏向于軟大于彈且整個中底軟彈的會有一點發飄讓人覺得沒那么穩,初上腳則是只有一點軟度。
這雙MB02的腳感上腳就屬于軟彈明顯的感覺,而且前掌明顯韌性更足,場地感更明顯的同時有一定的彈性和支撐。后掌則是軟大于彈,腳感也很明顯,但是有一點左右不穩的感覺。
啟動的時候這雙MB02的響應非常明顯,也沒有拖沓的感覺,有一定的滾動感,比較恰到好處的那種。前掌的緩震對于70KG的球友來說完全夠用,對我80KG來說有一點到極限。
后掌的緩震對我來說是沒有問題的。整體性能的表現上還是比較OK,主要還是后掌軟大于彈總覺得缺乏支撐感。
另外一個很多人可能不喜歡的點就是這雙鞋靜態上腳之后因為腳感的原因能感受出明顯的前后落差偏大的體驗。動態運動中還算能接受,同時整個鞋的力傳導效果也非常好,有點類似AJ37那種后掌吸收沖擊之后轉換成推力的那種原理,當然提升并不會太多。
外底
雖然說外底橡膠的硬度很高,約為74C。且紋路比較深而且外底也比較厚,但這雙鞋的抓地表現還是非常令人驚喜的。得益于非常非常細且密集的外底紋路以及整體人字紋為主的外底紋路設計。而且在做變向的時候前掌上翻的紋路也能很好的抓住地面。
缺點就是這種細密的水晶底紋路比較吸灰,吸灰了就抓地效果就會明顯下滑。
安全性
除了鞋面提及的問題之外,這雙鞋的安全性真的是有點要挨打了。首先自然彎折點沒有問題,其次左右的抗扭也沒有問題。這個倒是不用太過于擔心。
主要是這雙鞋的防側翻,講真這雙鞋的防側翻問題在體驗上有點類似AJ37的那種防側翻體驗。就是能接受的人肯定能接受,不能接受AJ37的人這個也接受不了的那種。但是這個的優勢是相比AJ37更適合變向,加入AJ37需要本身就有很好的彈跳且有足夠的彈跳天賦以及足夠的腳踝力量,那這雙鞋就是只需要你有足夠的腳踝力量就可以穿著去做大幅度的變向,AJ37是不適合大幅度變向的。這是結構細節設計決定的。
首先前掌因為中底材料的強度不太夠以及外底的結構設計過于圓潤且不像歐文系列有大加寬,導致了前掌很容易出現大的側傾現象。而后跟跟前掌也是一樣,沒有做加寬也沒有除了中底之外的補強,只有一個杯型嵌入式TPU穩定后跟,也會因為軟度高的后跟和中底材料以及弧型內收的外底出現側傾。所以這雙鞋的防側翻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安全隱患。
一體性
首先這雙鞋的穿著一體性是很好,這也是為什么這雙鞋穿起來的時候并不會有那么明顯的側翻體驗的原因,或者說不會覺得那么不穩的原因之一。
整雙鞋作為腳的延伸這件事上實際上是做的很不錯的。包括球鞋本身的結構一體性,420g的重量穿起來很像300多g的鞋,一點都累腳。但是吧不管是因為材料的調教也好,還是結構的細節處理也好,導致安全性出現明顯的問題大家還是需要仔細斟酌的。
MB02這雙鞋說實話整體框架還是不錯的,而且確實也由MB01做了升級,但是優點和缺點都過于明顯了。但是作為一雙簽名鞋對于大眾來說還是存在一些明顯的安全硬傷,就像AJ37一樣專為彈跳設計一樣大力放大某一個優點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明顯的缺陷和硬傷。
如果你腳踝力量很好而且打法也很飄逸靈動對抗少又喜歡穿搭+打球兩用的鞋,同時還是三球的粉絲想有一雙他的簽名鞋,那么比起一代的溢價來說,MB02確實有值得你考慮的點。如果你不是,出于我們對于大眾愛好者的安全考慮,我并不建議你選擇這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