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數據
狂飚颯的板面尺寸約159×149mm,衰減率63%。更低的衰減率容易帶來更快的出球速度。
對比狂飚颯和上次評測的狂飚王,兩者面材厚度一致。力材方面,王偏厚,颯偏薄。大芯方面,王偏薄,颯偏厚。這些都容易導致:狂飚颯在手感上顯得更硬,更出球,更蹦彈。
面材上,狂飚王相對發黃,狂飚颯相對發白。這應該是個體差異。
手柄上,狂飚颯的確實比狂飚王和龍5都稍微寬和厚了一點,更飽滿。
實戰
以上的數據在接下來的試打中,確實得到了一些驗證。狂飚颯確實比狂飚王硬了點,顯得稍微難透。吃球時間比狂飚王短,發大力量時,手感更加緊繃。
正手NEO狂飚三39度2.1mm,反手T80。
臺內控制
反饋比較線性,小球擺短不容易冒高,劈長弧線也是比較低平。反手擰一板的話,指向性很清晰,過去的球旋轉也可以加得比較頂。
進攻方面
反手擰拉或者借力彈擊的時候,都會感覺狂飚颯的支撐比較實。出球速度會比狂飚王更快,整體更硬挺。
龍5X比龍5更突出正反手的均衡,更偏向于擺速型。其實狂飚颯對比狂飚王,也會有類似的地方。如果現在配兩面外套,龍5和狂飚王會稍微發空,但龍5X和狂飚颯的支撐會更好些。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新問題。狂飚王的持球時間更長,拉弧圈時更好調整。狂飚颯顯得相對難透,雖然弧線更低平,但持球時間比狂飚王短。
發力要求對比:龍5X<狂飚颯<狂飚王≤龍5。我的理解是,在不用發大力的情況下,龍5X和狂飚颯"更出球",更顯得有勁。但是發了大力量后,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狂飚王和龍5的蓄力時間更長,底勁也不見得差。
狂飚颯的持球也沒問題,畢竟是內置芳碳類型,弧線也蠻好。就是出球比狂飚王更直接,反手更硬挺,更適合正反手的快速相持。
旋轉和速度
狂飚王的加轉還是比狂飚颯更容易。狂飚颯顯得更蹦彈。中等力量下,球很快就出去了,更有些外置的味道。它似乎需要你對球的預判更精準。在反手位,我有時感覺,颯比王更適合配狂飚。這樣不會太彈,自己更好調節。
速度上,颯的借力打力確實更快一些,有著比狂飚王更強的爆發力。
底勁方面,颯打起來有點難透,中等力量相持很快。不過發大力量拉沖,對于業余的我來說,狂飚王的手感還是更親和些。
其他方面來說,脫胎于狂飚龍5這個本身就比較均衡的結構,狂飚王和狂飚颯本來就沒有啥明顯短板。反手也顯得更加均衡。尤其狂飚颯更適合擺速型打法,反手的支撐更硬朗。它是比狂飚王難透,更蹦彈點。但彼此之間的差異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