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就是Second Version的意思,即第二代。這塊第二代的EG結構沒變,依然是林巴面材+科技木+阿尤斯大芯的純木五層結構,不過大芯是明顯增厚了,達到4mm。跟原來EG的區別就是這大芯厚度上。
整體風格上還是有很多老EG的影子:高容錯,精準度和高爆發。手柄同樣是WRB的挖空處理,使得重心靠近拍頭,力臂加長,以增加擊球力量和準確性。
那么,將大芯增厚到4mm左右,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原來的EG,雖然也被稱為全能型球板,說到底就是沒啥短板。實際上還是正手很犀利,反手一般般。到了現在的塑料球時代,EG的正手依然有不錯的穿透力,貼高彈些的套膠依然可以拉沖出不錯的質量,但反手力量和速度都有些不足。而EG V2在剛性和支撐力方面都提升了。防御借力,加力彈擊等方面的表現都會有所改善,尤其反手位。
實戰檢驗
臺內控制上,EG V2還是很穩定可控。盡管重心靠拍頭,但對小球控制沒什么影響。球板的觸球感還是保持了原來EG的精準度。
借力防御時,EG V2明顯比EG有數,不發虛,支撐更好了。原來的EG到底還是厚度薄了,雖然形變強大,爆發力強,但對方重板過來,扛不住啊。這點,EG V2好了一些。雖然還是沒有纖維板支撐那么強,但現在可以在借力中加力彈擊了。實際上,你也會發現EG V2在直線距離上的彈性也比EG更好了。
拉沖弧圈方面,同樣保持了原來EG高容錯的特點。弧線能力還是相當強。原來的EG突出正手,這塊EG V2正反手變得更均衡,發拉發帶也沒問題。不過嘛,雖然EG V2的支撐力提升了,但整體下來,感覺穿透力差了,更難打出原來EG那種大形變。所以,發力不足的時候,拉沖起來會感覺有點累。穿透力方面的表現,個人感覺不如Celero Wood。
總體而言,EG V2還是保持了原來EG的手感特色和性能特點,同時提高了剛性和支撐力。對于能夠主動發力的選手,這仍然是練功神板。實戰方面,雖然還是比不上斯帝卡新晉的碳素系列,但總體的均衡度還是比EG更高一些。配膠方面,正手首選仍然是國產的硬質粘套(比如狂飚3,奔騰II,北斗之類),相比正手外套,更能激發球板的脆性,打起來會更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