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包裹(靜態體驗)
在球鞋剛上腳,系緊鞋帶后,我發現這雙球鞋在包裹上是有驚喜的。后跟爸爸級別的填充不要太美麗,真的很棒,你是可以明顯地感受的出來,后腳跟和腳踝都被厚實的填充物所包裹著,真是非常不錯的感受。
鞋帶區域的包裹,也比較的緊致,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呢,由于鞋面采用了匹克的"surface"的科技,使得鞋面的彈性較差,前掌會有不貼和的感受。
球鞋包裹(動態體驗)
在實戰過程中呢,球鞋基本能保持靜態時的包裹感受,但是前掌的不貼和感會比較明顯,不過第一個鞋帶孔到鞋后跟,你都是可以感受到球鞋對腳的包裹感。后跟處的填充也很舒適,也很有誠意。
在短板效應的理論下,永遠是缺點會被放大,并且被記住,所以前掌不貼和感受給我印象更深,那如果以10分為滿分的話,給這雙球鞋包裹打分,我會給6分吧。
緩震
如果說到這雙球鞋的緩震,真的是有太多可以聊的。先來看一下這雙球鞋的緩震系統,匹克給到我們的是厚實的鞋墊,前掌獨立"R-PAD"緩震材料,后跟匹克老牌緩震科技"三級緩震",就這樣看來,這雙球鞋無論是在緩震科技的運用上,又或者是搭配上,都是非常具有誠意的,那它的實際體驗又如何呢?
這里我要先提出一個觀點,好的中底感受不代表好的緩震。那這雙球鞋給我的中底感受就是一個字"硬",無論是在日常的穿著,還是球場的實戰,我真的感受不到它中底的下陷,硬梆梆的,這樣子的一個感受給任何人都是會,留下緩震不好的印象。
包括我自己差點也這樣對它這樣評價了,其實這雙球鞋的稿子早就寫了,但是穿了stepback后,我又重新寫一份。"你呀,要感謝stepback。我差點誤會你了"它的一個中底感受跟stepback很相似,都是硬。
stepback是一雙緩震上限不高的球鞋,究其原因是它中底薄。那反觀這雙球鞋,中底厚實,各種緩震科技的堆疊,當你拿到這一雙球鞋,你的潛意識可能就告訴你自己,這雙球鞋的中底感受一定是豐富的,舒適的,澎湃的,可是當你實際體驗跟理想的相差巨大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它的緩震就那樣,其實這樣是無法避免的,但這樣的評價又太過片面。
在實戰過程中,它前掌的表現比較一般,會有一絲絲震腳,但不明顯,不過它后腳跟的三級緩震的緩震就不錯了,而且上限也比較高,我155的體重,后腳跟落地的時候沒有一絲震腦殼的感受,所以在這雙球鞋身上,它的緩震是屬于一種讓人記不住,但是又不算差的表現。
穩定性
球鞋的鞋面運用了匹克surface科技。這項科技確實有點東西,大大增加了球鞋鞋面的強度和韌性,但是也是犧牲了一些東西,等下會講到。實戰中,它的表現也不錯,在你做一些側移的時候,鞋面的形變不會太大。
球鞋有正常的外底加寬設計,中底的材料又比較硬質,變形不明顯,再加上有一塊精致的碳棒加持,使得這雙球鞋在抗扭轉方面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耐磨性與抓地力
球鞋抓地力的表現比較穩健,實戰中沒有出現明顯的打滑現象,這點得益于它密集的外底紋路,當然球鞋雖然外底紋路粗獷,厚度也不錯,但是外底材料的耐磨性一般,在多場球下來,外底還是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磨損,有些可惜。
透氣性
這雙球鞋的透氣性,只能用這個動作來表示,確實不太行,這也就是匹克這項"suface"科技的一個缺點,雖然保證了鞋面的強度,但同時也犧牲了球鞋的透氣性。而且這項科技還有一個缺點,就是鞋面的貼合度會隨著實戰次數增加而變差,因為實戰中,腳在球鞋里面動的時候,會把鞋面撐大,然而鞋面的彈性并不好,所以就導致鞋面無法復原,從而貼合度就會下降。
總結
我仔細地想了一下,這雙球鞋身上到底有什么優點呢?我覺得除了硬朗的外觀設計,不錯的球鞋穩定性,其他方面就表現平平了。如果單論外觀的話,我覺得它是一雙合格的球星簽名鞋,但論實戰表現得話,我覺得還是過于普通了一些。不過不可否認得是,這雙球鞋是帶著當時匹克最大的誠意!
可惜現在霍華德不在匹克了,不然我相信擁有態極和霍華德的匹克,能玩得出更多花樣來。那現在這雙球鞋,市場價在250左右,如果單論實戰性能我不推薦購買,但我個人是會選擇買單的,我覺得這雙球鞋算的上是匹克籃球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產物。而且它的一個外觀設計真的是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