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性
雖然不是動態飛線,但是織帶孔的設計配合編織鞋帶能將腳面鎖定在鞋墊上,后跟填充也將腳跟卡住,一體式鞋舌并不是講腳踝鎖死,從而提高了靈活性;鞋面兩側涂層加固可以明顯感受到支撐的保護性,之前的生硬感也隨著磨合更加貼近腳面;
抓地力
這一點從往返跑中就能反饋,在外場上大面積人形紋外底無需擔心打滑;側向移動的場地感十分強勁,鞋到人到,人停鞋停。
支撐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足弓支撐的變化,2012年懷特的代言款在我打球3次后被棄用,主要原因在于實戰中明顯感受到足弓的保護不足,在抓地扭轉時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半小時后就感覺足弓的酸痛;而帕克四代PLUS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情況,無論背身或轉身抓地扭轉時都可以感受到足弓的保護。
緩震性
一般來說,后衛的球鞋需要強調運球突破,對于啟動速度要求極高,前掌梯度加速在實戰中的表現讓每一步都有十分踏實的場地感,這當然不是生硬的感覺,雙密度中底作用于腳掌的主要發力點,這樣的設計提高了球鞋的啟動反饋。后掌的S-PAD則是另一種雙密度緩震模塊,在跑跳中就能明顯感受到中底的壓縮吸能。這里要提及一些其他品牌的技術,例如李寧的后C,或者是安德瑪curry3的雙密度緩震,S-PAD在眾多以緩震膠為主的球鞋橫向對比中依然出色。
耐磨性
兩次實戰體驗均在外場進行,四個銷售后的大底外側出現了細微的磨損,相信在內場或塑膠場內上的表現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