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地力
樸實無華的的全腳掌人字形紋路,只在不同區域稍有銳角或圓角的差異,不論在木板地或是PU地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且質地雖軟卻不易沾沙,就算場地有些灰塵,抓地力也不會下降太多,再次驗證,外底其實不用太多花樣,傳統有效最重要。
緩震性
由于前掌既沒有像Lunar或是Micro G避震泡棉的柔軟感,也沒有adiPRENE+那種緩震膠的韌性,更不用談氣墊的回彈感了,所以前掌的緩沖可以說就完全靠這用手按壓稍有彈性卻偏薄的鞋墊了。實戰中感覺前掌有一種生硬感,中底彈性不佳,僅靠著鞋墊稍稍有些微韌性,雖然緩震上沒有不適感,但腳感稱不上出色。
后掌搭載Peak的三級緩震加速技術,第一層是鞋墊,第二層是上中底緩震膠,第三層下中底EVA,總共三層。標榜透過這三種不同材料的緩震系統吸收壓力,并透過EVA下的TPU及空心拱形設計(有點類似Nike Air的氣室)受力回彈,達到類似Nike Air的反彈力。類似Nike Air的氣室,但面積不大 用手按壓外底后掌透明開窗的部分,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彈力,但由于配置在外底之上且面積小,實戰中雖然感受后掌在分散壓力方面表現優異,落地緩沖性不錯也相當穩定,但是在回饋力這部分就差了點,不論跳躍或用力蹬踏都未感受到明顯的回彈力道。
包覆性
鞋背的大三角是帶有橡膠條的織料布面,觸感軟軟的,具有不錯的彈性,對于腳面包覆性有加分作用(不過鞋帶不易抽換就是了...)。 鞋內楦頭稍稍有多余的空間,但鞋身內是極其厚實的全掌內襯,尤其在足弓到腳跟這段更是飽滿填充,我選擇原尺寸,穿脫有些許困難,但套上即感受到完完全全的緊密包裹,加上大面積具彈性的合成皮鞋面,有種回到90年代鞋款的感覺。
反應性
中底厚度及整體重量導致反應速度不突出 由于整體中底厚度普通,貼地感不出色,啟動速度表現平平,加上前文已提到,前掌無緩震科技,感受不到回饋力,僅靠著些微的韌性,再加上整體重量偏重造成反應性并不出色。
鞋面支撐力
鞋身大部分由合成皮構成,質感及彈性不錯,在輕量化的潮流下,近年球鞋要看到有質感的鞋面材質的不多,GH3就是其中一雙。不過合成皮材質偏軟,支撐力度普通,腳掌部分還好有大片橡膠材質覆蓋,透過加強包覆性來提供支撐,但后半段就只能依靠厚實內襯了。鞋頭透過涂層加強,加強耐用性并且防止被踩傷,算是個小小安慰,而側邊高度不高的亮面材質可以把腳掌在側向移動時固定在鞋床上。
腳踝支撐力
中筒鞋身的GH3,腳踝處有著相當厚實飽滿的填充,理應有不錯的腳踝支撐,不過鞋面材質偏軟,僅能提供包覆性,對于支撐性只能靠盡量拉緊鞋帶來加強,不過就算鞋帶綁到最緊,在移動和切入變向,仍然感覺略有不足,這項目只能說是普通水準。
鞋底穩定性
據Peak官方說法,三級緩震的TPU模塊延伸有延伸到足弓,可以起到抗扭轉及增加穩定性的作用,實測中雖然并無感受到中底有硬物質支撐,但的確感覺底盤算穩固,沒有過度扭轉的疑慮。大底上翻的三角橡膠及面積不小的outrigger則提供不錯的側向支撐力。
后跟穩定性
后跟穩定由上而下主要由四部分構成:
1.阿基里斯腱填充泡棉─可說是內靴的一部份,完整包覆腳跟,達到支撐腳踝及舒適的效果。
2.側邊漆皮延伸的鞋面─材質軟,主要是加強由側面包覆到后跟構成一個完整包裹。
3.鞋外透明塑膠片及鞋內置穩定片─透明塑膠片面積不小但偏軟;內置穩定片材質硬朗,鎖定效果不錯。
4.中底向上延伸─高度偏低,主要是裝飾效果。
透氣性
鞋舌下半部有透氣網布,不過因為里面還有一層纖維材質,通風效果不佳。鞋內側及鞋后跟的透氣網布也由于全鞋內襯的關系,基本上是裝飾用,實戰悶熱在所難免,看來大面積的舒適內襯包覆造成的糟糕透氣性依舊無解。
總結:外觀特別,配色出眾,是我對于GH3的第一印象,除抓地力和包覆性則是GH3在實戰上的強項外,其他項目比較一般。其實Peak一直以來的設計都不錯,但是由于成本控制關系,產品量化后,在材料質感與實際性能上總是與設計圖落差不小,尤其是中底避震材質上不論是最低端的街鞋,或是中階的大三角(三級緩震技術),甚至到最高層級的Parker系列(GRADIENdual梯度加速科技),除了緩震腳感不出眾外,重量也都偏重,在這環節上,開發出新的核心緩震科技(而且要輕量)才是能脫穎而出的關鍵,畢竟大部分人買鞋的第一印象除了外觀,就是上腳后對于腳感及重量的實際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