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7.5/10
在我的sub 2的Unbox發布之后,獲得的最大反饋就是——“真像一雙老北京布鞋啊”。
目前sub 2就一款配色,全黑色鞋面,配上灰色白色混合起來的boost light外圍中底,并且沒有太過亮眼的設計,是一雙低調到不能再低調的跑鞋。
不明白為什么adidas不發售最開始的青色配色的sub 2呢?至少配色上可以提高一下跑鞋的顏值。不知adidas是否會在以后發售sub 2的新配色。
實著:8.5/10
上腳adizero sub 2的第一感受是,鞋子并沒有想象中的寬,雖然看似鞋楦很寬,但其實整體鞋面高度偏低,所以穿上鞋子之后,感覺鞋子很包裹腳面。
由于中足較寬,所以對高足背沒有太大的壓迫感。sub 2的最大特點就是輕,43碼(US9.5)僅重162g,而US9僅重156g左右,穿在腳上除了包裹感之外沒有太多的重量感。
boost light的腳感如何呢?sub 2本身是一雙競速跑鞋,相比于常規訓練鞋與慢跑鞋腳感偏硬,沒有十分驚艷的感覺,相比于adios,也感受不到boost的那種回彈。
由于sub 2是一款整體中底+整塊大底,并不像傳統馬鞋一樣前后分開,這會讓每次蹬腿邁步都有一些延遲感。當轉彎的時候也能明顯感覺到不適應。
sub 2一定只能在平整的公路或操場上跑,因為一旦踩到小顆粒石子,會非常的疼。
支撐:7.1/10
sub 2的鞋面采用了Micofit技術,鞋面本身有一定的支撐度,但鞋底沒有任何的支撐,這也是sub 2的一個特點:全靠自己。最多能稱為支撐的地方就是鞋面與中底銜接的腳內側部位,做的比較緊,起到支撐足內側的作用。
緩沖:6.5/10
sub 2的緩沖性能非常低,更確切地說,sub 2的中底只有在高速運行中“緩震”的效果。算上鞋墊厚度,前掌只有15mm。如果你用2小時05分完成全馬的配速(2分58秒)去跑步,你會發現跑鞋的緩沖性能很難體現出來,因為你需要非常短的觸底時間,而且世界頂級選手的體重輕跑姿更標準。
在測試中,sub 2跑起來的時候更像是下面墊高了一整塊稍微有點彈性的材料的跑鞋。即使在操場上跑,也沒有太多的緩沖感。不過相比于更薄的takumi sen,sub 2沒有takumi前掌boost的回彈,但后掌比takumi保護性更高一些。
所以,建議普通跑者不要穿著sub 2去跑全馬,最多進行半馬或10KM的比賽,當然,有十足把握的高手除外。
耐久:8.0/10
adidas對adizero sub 2的定位是為世界頂級跑者比賽所準備,但是能穿Adidas的世界頂級跑者,明顯都是他們的贊助運動員,穿壞了可以再拿新的嘛。
不過既然進行售賣,還是有必要說一下這雙跑鞋的耐久度:sub 2采用的是全掌馬牌橡膠大底,雖然看起來很平,只有網格,但在濕滑路面上測試后發現抓地力還不錯,沒有打滑現象。
馬牌橡膠大底有不錯的耐磨性能,80KM左右穿著之后,比較容易磨損的后跟也沒有變化。
而sub 2的鞋面由于沒有太多拼接,Micofit的韌性也很好,所以整體來說,sub 2的耐久性還可以讓人接受。
總結
正如開篇所說,adidas adizero sub 2為頂級選手準備,減輕鞋重讓他們發揮出更好的實力。但對于普通跑者,沒有過多的支撐與緩沖只能讓他們在穿這雙鞋跑馬拉松時有更大受傷的可能性。所以我建議如果你對sub 2很好奇,想體驗終極輕量的競速鞋,不妨入手之后將其用于速度訓練。
不過至少我可以預言,最近五年是不會有人穿著sub 2跑進兩小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