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談到的就是發力。很多在練的時候可能發不出力來,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去找。一個是肘關節不夠固定,就是前后這樣去推。可能上旋球借力可能會稍微好一點,但是打下旋球需要自己主動發力的時候,來回蕩,這樣肘關節如果來回這樣的話肯定是發不上力。這個大臂的位置跟身體的位置,基本上是在揮拍跟發力的時候都是保證固定的,不要亂動。一直是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就可以了。
第二個發力問題就是用力方向問題。用力方向一定要增加這個從左到右的這個力,以肘關節為準的這個力,往右走,而不是前后這樣走,一定是往右去走。以肘關節這樣別著的力量一定要出來。
第三就是擊球點。找擊球點的時候不能就是說老是去搶,一定要給自己一個發力的空間,等球蹦起來以后有一個發力的空間,然后在高點的時候去撞擊發力,這就是在練球當中發不上力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彈擊的時候能夠發上力了,但是穩定性和命中率打過去以后心中沒數。其實你像反手彈擊的話,要求對每個細節環節要更精細一點。如果說你細節做得不好,它的上臺率穩定性肯定就沒有反膠的好。這個核心點是在于這個手腕兒上。因為手腕,在觸球瞬間手腕的調整決定你的弧線,決定你的穩定性。
在運用手腕的時候手腕不能一絲不動,全靠前臂這樣;也不能去亂甩。它一定就是說要求統一性,就是說在發力的時候,前臂這樣,啪,你看,這樣揮拍完以后前臂基本上是一條直線的,不能過去,也不能不動。因為你如果不動的話,根據不同的方向,你沒法去調節。所以說,主要就是要統一性發力,啪,前臂挺住,手腕也要挺。啪,就這么一點。就是說這一個問題也是一個難點,也是需要解決的就是手腕的配合,來調整弧線跟命中率。
第三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練的時候對旋轉的把握不夠精準。就是說在練的時候它這個球是下旋球,下旋球就彈。但是下旋球它有30轉,有40轉的。30轉跟40轉你的手上調節跟力量,它是不一樣的。它這個生膠跟反膠不一樣的點就是在這里。剛才我也說過,這個生膠的要更精益求精。你像反膠,30轉,40轉,你稍微晚一點,多加摩擦可能都上。但是生膠,如果你用30轉的方法去打40轉很有可能失誤。所以在練習過程當中,就是說根據不同的旋轉一定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最起碼要先有這個意識。只有這樣,在比賽當中它的上臺率和威脅才能夠都有。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的話,平時可能練得很熟,比賽當中它的旋轉落點都是千變萬化的,如果你平時練的時候沒有這種調節,你在比賽當中肯定是命中率不夠好,這是第三個。
最后講一下這個具體的調節。你像這個非常轉的球,一般來講板型要稍微后仰,就往這個球的中下部,擊球的中下部去靠,然后擊球點要晚一點。要等這個球先落一落,要晚一點,蹦到高點的時候,然后去彈擊。然后彈擊的時候整個這個引板空間,動作幅度可以適當地稍微加大。更多的可能就是力量的元素要多一點,用力量的元素去發力。
對于那種不轉的球,這個時候板型可以稍微的前傾一點,然后擊球點可以稍微地快一點,上升后期,然后幅度稍微小一點。然后增加前臂的揮拍速度,打一板速度。這個時候要求弧線盡量打短一點,盡量短一點。在彈擊這個下旋球的時候,非常轉的旋轉球的時候手腕外翻的幅度要適當地加大一點。而不轉的球手腕外翻的幅度就很小,一點就可以。你像下旋球,啪,這樣去打,你像不轉的,就直接這樣去彈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