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點
(1)鞋面適應
這雙鞋前掌位置的包裹會比較挑腳型:對于寬腳來說,球鞋兩側稍有卡腳的現象;對于瘦腳來說,兩側稍微有些空,同時鞋面上方不夠貼合;對于正常腳型來說,前掌位置又有些空。
如果這雙鞋的第一組鞋帶扣位置可以再往前移一些,或者在最前面再加一組鞋帶扣,對于非寬腳來說,這個問題基本就根治了。
(2)外底適應
吸灰吸灰太吸灰了,這雙鞋在有灰的內場會迅速吸附灰塵,進而出現打滑的現象。這時你就需要不停地擦拭外底。
作為一雙簽名鞋,在內場的表現反而不如在外場,不知道該為廣大外場實戰黨感到開心,還是該為它是一雙不適合內場的實戰鞋的事實而感到無奈呢。
(3)大底適應
這雙鞋擁有著極其出色的場地感,前掌似乎要比看上去還要薄,但是相應得,前掌的緩震性能比較差勁。
同時,因為大底沒有切槽的設計,會讓你覺得在跑動的時候有一點板腳。雖然這一感覺并沒有那么影響整體的體驗,但確實存在。
沒了,是的,這雙鞋的缺點,就只是這些體驗上的不足,整體的性能確實是沒有任何硬傷的。
實戰測評
對比前作增加了一組鞋帶扣,同時似乎還稍稍降低了鞋幫高度之后,整雙鞋的包裹性能是非常出色的。貼合感不俗,鎖定性不俗,而且后跟不會掉腳了。
后跟真的是奇跡了,畢竟跟腳的阿迪實戰鞋,在近些年堪稱鳳毛麟角了。較低的鞋幫,配合到內置的港寶,整體的鎖定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的。
支撐方面也不拉胯,出色的鞋腳一體性讓它的支撐性能非常優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最普通的工程網布,往往耐久度都不會非常出色,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穿著使得鞋面出現了松垮現象之后,它的支撐性能是會有下降的。
中底方面有些讓我沒想到:
初上腳的時候,我甚至會發出諸如“你確定這是LightStrike,而不是BOUNCE”的疑問。
和我們印象上初上腳腳感不俗,但是穿著1-2場就變成一張紙的LightStrike的腳感不同,這雙鞋上腳之后的腳感是偏硬偏韌的,真的非常像是BOUNCE。但是又比一般的BOUNCE多了一絲韌彈。
厚實的后跟給它帶來還不錯的緩震體驗,綜合偏薄的前掌,整體80KG內都還是能Hold住的。
至于LightStrike最大的特點,也就是衰減性,目前還看不到有明顯的變化,至少在經過了一個2小時的全場奔襲以及幾次半場的實戰過后,它的確沒有像是其他LightStrike,有明顯的衰減。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一個進步呢?
整體的大底很寬,尤其是前掌,要比你看起來寬得多。
這樣的設計帶來了極致的穩定性,不吹不黑,這雙鞋的防側翻真的讓我想到了米切爾1代,再加上無比貼地的重心以及科學的前后落差,兩雙鞋的防側翻真的都堪稱極致。
這也是我覺得它最大的優點。
外底方面,雖然吸灰,但是粗獷的紋路,絕對是耐磨,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明顯的磨損,放心去外場馳騁吧。
抗扭方面,依舊是阿迪的傳統藝能,它可能不是滿分,但是絕對能滿足日常的需求,內嵌在中底的這塊硬質材料可以很好地提供抗扭性能。
同時對于正常腳型來說,它能提供合格的足弓支撐,對于扁平足來說,這樣的大底結構也是可以接受的。唯一會稍顯難受的,可能是那些足弓極高的朋友,對于你們來說,這雙鞋的足弓支撐是不夠優秀的。
總的來說,確實沒有什么硬傷,也沒什么亮點。如果你想買,我不會攔著你,如果你想讓我推薦,它似乎也不會出現在我的推薦清單上,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