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這款Team Bounce讓我聯想到的是李寧的鞋狂001,Team Bounce后跟和前掌鞋面上的一些設計(黑色部分)跟那雙鞋上的所謂來自“皮沙發”的靈感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這也是我會選擇這雙鞋來測評的原因之一,畢竟是要符合我們本期的主題嘛。
穿上鞋之后的第一個強烈感覺也正式來自腳踝附近“皮沙發”部分的包裹感和支撐感,腳踝保護的性能還是值得信賴的。其實在腳踝處做大量填充物的處理,向來是
adidas中端款式很慣常使用的一種手段。既然按照傳統手法這么介紹,那無非是隱含兩個意思,一是沒有新鮮感,二是性能不會有大問題。簡單說,別指望驚喜,也可以放心用。其實這幾句話也可以作為Team Bounce這款鞋一個整體性能表現的概括。
同樣比較突出的有點就是這款鞋的最大賣點Bounce減震系統。如果可以把鞋子的減震功能按前掌后掌那樣一分為二地對待,那么后掌的Bounce系統可以得到滿分,而前掌則絕對及不了格。咱們先說好的部分,Bounce技術應該也算是目前存活下來的機械力學減震科技中十分穩定的一個流派,至少還沒聽過Bounce導致什么嚴重的崴腳事件。
個人對Bounce系統的后跟透明設計一直抱著模棱兩可的態度,因為它在控制后跟穩定性方面確實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出色的表現,但是透明的處理無端增加鞋墊的厚度則顯得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完全可以做一層襯里嘛,難道真的是追求個性比較重要?恩,或許是吧。不管怎么說,性能表現好,也就不必要太多的埋怨了吧。
相對于后跟減震的穩定,前掌不僅沒有搭載任何相關的運動科技,而且無論是在減震,助力還是舒適性等各個方面,都讓人很“運氣”。照理說,從外觀看來Team Bounce的前掌外底中夾層也不是那么單薄啊,穿起來怎么就那么樣地又臭又硬呢?多半應該是材料本身的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鞋面的漆皮材料和多層次的拼接讓鞋子拉幫的面積相對增大,到底鞋底片薄,但畢竟咱沒有拆開鞋,也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好斷言。
總之,差勁的前掌影響了很多事情。本來還不錯的舒適性,結果讓個薄鞋底弄得沒有什么中段支撐;本來還不錯的減震性,結果搞得僵硬無比;本來可以得個高分評價的鞋子,結果總評只有3分。
再往下看,其實外底的性能表現還是不錯的。從整個制動和啟動的助力來看,多凹槽紋路的設計還是有它獨到的特色的。各個方向的抓地性都能達到讓人贊嘆的程度,當然這與鞋大底的材料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是如此強大的摩擦力勢必也會影響外底的壽命。這也是Team Bounce除了前掌外底中夾層這個敗筆以外,唯一比較明顯的瑕疵。
總結一下,Team Bounce還是比較穩扎穩打的一款鞋,盡管有著明顯的問題和瑕疵,但相對中端的價格,也為它贏得了一定的競爭力。縱觀其性能表現,還是比較推薦給內線型的選手使用,因為保護的全面和反應性的欠缺,可以盡量地讓這款鞋揚長避短。
適合場地:橡膠場地/木板場地
適合位置:前鋒/中鋒
關鍵技術:adidas Bounce減震系統,non-marking無痕大底
優點:令人滿意的后跟穩定性和腳踝保護性能,后跟部分的設計兼顧舒適與功能性;整體的舒適性也還可以,鞋窠內的空間很大,只是前掌稍硬;后跟的Bounce系統在緩沖和助力方面都有上佳表現,可惜前掌的性能卻不大好;外底的性能方面非常出色,在扭轉助力和抓地,制動,啟動等方面都堪稱一流,只是在橡膠場地上稍嫌黏滯。
缺點:中端支撐略顯不足;鞋底感覺有些單薄,尤其是前掌;耐久性欠佳。
購買建議:應該說這就是一雙中規中矩的adidas中端籃球鞋,在性能表現方面無大功也無大過,所搭載的新科技也有些波瀾不驚,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腳踝部分的設計。自KG 4之后,adidas推出了許多Bounce技術的款式,這種后跟鏤空透明的設計也成為了一種標志性的象征。這款鞋被成為“Team”,所以也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推薦身材高大擅打內線的朋友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