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戰中,AJ35后跟頂跟腱。尤其是當你做一些非常常規的橫向動作時,兩側的隆起會頂到跟腱,這種體驗非常不爽。
首先是AJ35的中底,實事求是的說,這個中底有它的牛逼之處,比如側向支撐與防側翻的結合,我認為非常給力。以防側翻為例,再次強調防側翻三要素,是結合著常規球鞋設計而總結出來的。
AJ35的中底設計,加固的設計,基本上實現了防側翻三要素之二的中底不能過軟和需要防側翻設計進行了一個結合。它和Nextlevel類似,直接控制住了你的整只腳。
其實過往來說,防側翻三要素的核心,在于當你的腳部在進行橫向移動的時候,整只鞋子的重心會不會更大程度上的往外側進行傾斜,傾斜的越大,偏移的越多,防側翻的隱患就越強烈。而AJ35和NL都是那種直接鞋身就可以控制住你的雙腳,不讓腳部發生較大的偏移,所以它們的防側翻都沒有什么問題。
同時AJ35這個相比于AJ34更加居中,同時大家可以看看咱們的實戰素材,在橫向移動的時候,中底鏤空上加固的周邊,是明顯發生了形變的,這些形變都可以理解成是為了你的雙腳穩定而服務。這個結構思路,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可取的。
第二個我認為的優勢,還是和AJ34一樣,那就是去中底化之后會減少重量。其實去年AJ34實戰測評中,我就聊到過對鏤空設計的思考與展望。
毫無疑問的是,AJ35有著更多的去中底形態,但是由于鞋面和鞋身的思路并沒有那么的極致,而導致重量有所提升,但是426克的數據,也是明顯有成效的,如果沒有這個設計,可以參考類似的AJ13,重量到了460克。
總結優點:鏤空設計思路帶來了更多,更強,更極致的形態,但是這個優勢,還是源自于暫時還沒有兌現的概念,而不是當下的成果。
那么接下來,就聊到中底設計在AJ35身上的劣勢和缺陷了。
頂足弓,這可能也是AJ35命門所在。其實剛剛上腳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疑慮的,難道是我的足弓有問題?難道穿久了就會磨合好?那時我還無法給出定論。
但是,經過我穿著實戰后,明確了一個結論:AJ35實戰中有著非常明顯的頂足弓現象。并且AJ35頂足弓的程度和體驗影響,可以說是我這么多年來測評之最,沒有之一。明白我意思嗎?
參考前作AJ34,它確實也有頂足弓的隱患,問題源于設計上內側足弓位置額外加入了一層內襯,這個相對而言更容易適應一些,而AJ35的頂足弓是源于球鞋整體的物理結構。
所以,現在我來分析一下問題出現的原因。
經過拆解,大家是可以明顯看出,AJ35的中底片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形態。但是,我的雙腳是完全對稱的嗎?我在打球的時候的發力是完全對稱的嗎?我在橫向移動的時候,腳型受到的力是完全對稱的嗎?NO。
打球過程中,橫向移動時,整個球鞋的內側面,腳部內側的擠壓與受力,完完全全的頂向了我足弓,而足弓內側的穩定片,穩如泰山,并沒有中和掉足弓的擠壓,那么所有的力,全部都被你的足弓給吃下來了。有沒有感覺,看起來足弓就有點難受?
而過往的籃球鞋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塊都是有一定彈性的中底材料給中和掉、給吸收掉,或者是結構來分散壓力,而不是這種完全的硬質支撐。這是我認為,AJ35身上,依舊命門般的問題。無論你的足弓、你的打法、你的身體各有不同,但是這雙鞋在這個區域存在著明顯的高概率的損傷風險。基于此,我是不建議大家購買,打球穿著的。
第四點,前掌的腳感與緩震。基本上和AJ34的體驗非常類似。我之前聊到過中底設計對于整雙球鞋結構上的影響,但對于前掌啟動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因為前掌發力是一套運動過程中的發起點。
后掌方面,AJ35采用的是巨大的馬蹄形zoom氣墊,尺寸驚人。但是體驗上,比想象中要硬上不少。照理說,如此之大的后掌氣墊,緩震和腳感是沒話說的,但是這雙35可能會讓你失望。腳感偏硬,緩震中上,談不上頂級,或者換句話說,達不到你想象中的級別。
第五點,是AJ35的氣質。如果說AJ34追求的是靈動,那么AJ35的特質就是穩定。它更像是一雙內線鞋。比較一下AJ34和AJ35外底的坡度,就可以明顯看出這個特點。
第六點,一些值得關注的細節。首先我發現首發版本并不耐磨,一場球的鞋底狀態已經讓人不夠淡定了。其次是外露式氣墊,同AJ34,外場打球,可能會有沙石對薄弱的氣墊壁進行摩擦。AJ35前后掌氣墊全部外露,就可能存在爆氣墊的風險,大家要小心。
最后,關于價格走勢。我認為未來更多新配色的發售之后,前面出的幾款配色會有著不小的跌幅。只要你愿意等,1000以內,完全沒問題。AJ35的實戰體驗也基本上分享給大家了,買還是不買?自己決定。
總結:自從AJ28以AJ正代之名正式回歸之后,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雙數年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