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點
(1)前后Zoom Air緩震,感受明顯
Jordan Ultra Fly 2,前腳掌采用扇形Zoom Air,而后腳跟居然罕見的使用的類似于LeBron系列使用的六角形Zoom Air。后腳跟的部分雖然只有一顆不大的六角形Zoom Air,但是踩起來感覺非常明顯,前腳掌的扇形Zoom Air也是,讓這雙鞋非常意外地成為近期我買到千元人民幣上下,緩震卻異常優秀的一雙鞋。
前一代的Ultra Fly僅有前腳掌的九宮格Zoom Air,我個人沒有穿過,舒適度我不敢說,但是換成現在的前后腳掌都有緩震肯定是更適合多數人的需求。而且Ultra Fly 2即便緩震效果明顯,也沒有感覺啟動速度被犧牲掉,整體設計非常適合活動力較強的搖擺人類型球員,我好像已經很久沒有寫到適合跳跳人穿的球鞋啦。
(2)包覆緊實,保護也不錯
這雙鞋在外型設計上跟Jordan 15非常相似,相信很多老球迷一眼就能看出來,根據我粗淺的印象上腳的感覺也有點類似。Ultra Fly 2的包覆可以說是超級緊實,一體式內靴設計,大開口的鞋幫,Flightweb的鞋帶系統都讓這雙鞋的包覆性無可挑剔。
當然還有非常明顯的鞋子外側的防側翻設計,保護喜歡切入的球員避免腳踝扭傷。后腳跟內置TPU將腳的固定發揮完美。中底之下雖然沒有碳板,但是有TPU支撐板,基本上作用跟碳板差不多,同樣對腳底的支撐與抗扭轉有所提升。
另外,鞋面的材質由部分的織物以及合成材質,確保了腳背部分的舒適性,以及腳趾部分的堅固性。話說我本人在場上被扎扎實實的用力踩了一下腳趾,原本以為要瘀血了,但是沒想到只是輕微不適而已,看來靠近腳趾這一層的合成材質確實是非常強韌!相比較之下Ultra Fly一代軟Q軟Q的Kurim材質比較不得人心,看來換成二代的合成與編織材質混用是比較實用的做法。
二、缺點
(1)鞋型過窄,略頂腳趾
之前有提到Ultra Fly 2的鞋面有部分是合成材質,略偏硬,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在經常做急停動作之后大拇指會有點疼痛。還有鞋幫凸出來的假鞋舌常常會擋到雙手綁鞋帶拉緊的點,導致鞋帶偶爾會綁不緊,讓這個漂亮的設計意外地成為了一個小小的缺陷。
(2)抓地力一般般
Ultra Fly 2的抓地力其實并不算差,只能說是一般般,大概在我穿過的球鞋之中排名中間。在有灰塵的場地表現并沒有特別優秀,但是也沒有特別爛,但是我還是心一狠把他歸類到缺點來了。因為今年我寫過的幾雙Jordan Brand,除了CP3.X抓地力非常好之外,Jordan 31跟M13的抓地力都不算好,尤其價格嚇人的Jordan 31抓地力一直讓人擔憂,有點不可原諒。
我入手的Ultra Fly 2是橡膠底的XDR版本,但是抓地力也沒有很突出,不確定是鞋底材質不好,還是放射狀的弧形紋路沒有很好的摩擦力,總之表現就是不如預期。這點真的是很可惜很可惜,抓地力在每一個品牌的每一個等級的球鞋都是有好有壞,可見并不需要很高科技才能擁有很好的抓地力,跟緩震與鞋面科技方面不一樣。但是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品牌,哪個等級,球鞋的抓地力卻無法做到維持一個高水平,我覺得真的非常遺憾。
總結
除了抓地力普通之外,這雙鞋其他部分我真的很喜歡,而且是超過我預期的喜歡。甚至像我說的,Ultra Fly 2的抓地力其實也沒有很差,只是沒有到達高標而已。純白的鞋身宛如潔白無暇的少女,是我最喜歡的配色之一,不過一不小心就會弄臟,要好好保護清理。我喜歡穿這雙鞋打球,緩震比多數球鞋來的舒適,而且定價是以Jordan Brand來說還算佛心的1100人民幣,現在特價也不少了,是一個性價比相當不錯的實戰好鞋。
不過多數Nike/Jordan的鞋型還是喜歡設計的比較窄,例如KD系列,剛上市沒多久的PG1,還有這雙Ultra Fly 2,鞋型都是超級超級窄,比進臺大或北大的門還要窄的窄,對于亞洲人腳型其實不是非常適合。如果買大半碼或一碼,可能內長又會過長,所以不免有點尷尬。如果他的抓地力再提升一點,我會給他更好的評價,跟M13一樣,真的很可惜因為抓地力沒能表現得更好而少了一點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