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究竟什么是“預判”
這話說得可能稍微有點夸張,但有類似想法的人也許還不在少數,那么羽毛球的預判是這樣嗎?我認為如果要給
羽毛球的預判下一個定義的話,上面那段話顯然是不夠準確的。
我嘗試著這樣來定義它:在己方回球之后對方出球之前,參考某些信息對來球線路做一個估計,然后盡可能積極地往那個線路上去做更多準備。
這個時候肯定又有球友會說了:“你給的這個定義跟上面那段話有區別嗎?”呵呵,那區別可就大了,我們得慢慢來聊一聊,關于“預判”的那些事兒。
二,預判發生在何時
預判的時間,在己方擊出對方來球之后就正式開始了,一直持續到對方出球才結束。所以說,預判其實不是發生在一個時間點上的,準確來說是發生在一小段時間范圍之內,只不過根據回球方式不同,這個時間段也會發生變化。
這里額外說一點,在單打比賽中,很多時候,預判都發生在身體回中的過程中,所以很多文章里提到回中不能過急,會影響選手的預判也是原因之一。
三,預判的依據具體有哪些
判斷的依據主要有三個:己方的回球質量,對方的肢體動作及對方的回球習慣。
舉個例子,高遠球拉到對方正手后場,在我出球之后,我的預判就立刻開始了:首先,我的這一拍高遠球是否到位,能不能把對手控制到他的正手底角去;其次,判斷對手的肢體語言,對手退步至正手后場的腳步移動速度如何,架拍方式是什么樣;最后,結合對手的風格和擊球習慣,綜合起來進行一個初步判斷。
四,預判完了之后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應該最為關鍵,有很多球友即使在了解了預判的重要性和參考依據之后,依然沒有辦法有效地將其利用起來。
我們在對來球進行預判之后,馬上應該做的事情不是立刻往那個地方沖,而是將注意力更多地往那個點上放。
例如在正常的準備狀態下,我放到四個角的注意力分別都是25%,當我預判到對手可能會吊我的反手網前,我就將40%的注意力放在反手網前那里,這時剩下的三個點就分別是20%了。另外,我身體的準備趨勢,也應該相應的往那個點上去進行調整。
具體來說,我啟動的時候行腳(右手選手為右腳,左手選手為左腳)可能就稍微往后一點,這樣會方便我蹬地轉身向前,同時可能我的重心也會稍微分配多一點在我的行腳上,這樣蹬地會更加有力,從而轉身速度也會更快,同時也不會影響對其他幾個點的兼顧。
針對各種回球預判,會有各種不同的身體準備方法,比如剛才說的準備小球就盡可能在啟動時行腳稍微往后一點,但如果是預判對方回高遠球,就在啟動時盡可能將行腳往前放一點,以便蹬地轉身后退。
接殺球的時候,如果預判對手殺正手,那重心就可以往非行腳上多放一點,便于蹬地將行腳送出去,如果預判對方殺反手,那重心就得往行腳上多放一點便于蹬地轉身接反手位置的殺球了。當然,我們這里說的重心往哪邊多放一點,僅僅只是一點,如果你的重心完全偏到某一邊去,那又是個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