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打球有這么一個現象:有些人正手還可以,但是反手總感覺別扭。正手對攻練習可以打到五六十個回合以上,但是反手對攻練習能上十板就不錯了。但是,也不能說他反手差,比賽過程中反手反而能打出很漂亮的球,但很多機會球,又會莫名其妙地失誤。
這種情況,就是常說的“不穩定”。原因何在?其實這一類球友大多存在一個問題:肘部離身體太近。換句話說就是大臂和身體的夾角太小。這也就是為什么機會球(在身體附近)容易失誤,而角度較大的來球,恰恰要去救球,肘部伸出去了,反而打出了很漂亮的球。而且,反手擊球時肘部離身體太近,還會出現正反手轉換不太好的情況。那么問題又來了:只是簡單地把肘伸出去,離身體遠點就能打好反手嗎?
1,肘部確實要伸出去
看到這么一句話:接發球準備動作中,把前臂往前伸,竟然發現接發球水平大漲。僅僅是因為“前臂往前”嗎?實際上如果能在準備姿勢時把重心壓下來,做到“含胸收腹”,那么“前臂往前”就是個自然而然的動作,而如果像個棒槌一樣挺直了腰,那么“前臂往前”就會變成一個很別扭的動作。如果你現在正在模擬這個動作,恭喜你,已經上道了~同樣道理,反手擊球如果挺直了腰,那么肘部前伸的動作也是很別扭的。所以,反手擊球的要點是同樣要做到“含胸收腹”,在這個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來球的情況決定肘部伸出去多少為宜。總之一句話:肘部只有勇敢伸出去后,你才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擊球位置。
2,反手擊球的“重心”問題
反手擊球和正手擊球稍有不同。在同樣發力的情況下,正手擊球的重心轉換更明顯,以右手持拍為例,在蹬腿轉腰,揮拍擊球的這個過程中,重心很明顯地是從右腳轉換到左腳上。而反手擊球因為身體構造的原因,重心轉換的過程不如正手擊球那么明顯,關于這一點,有人認為是重心左右移動,有人認為是前后移動。那么具體是怎樣的?簡單測試下。方法就是:擊球前身體“收縮”,擊球時身體“展開”,擊球后迅速還原。簡單地說就是“收縮,展開”。如果還覺得不夠簡單,那么就記住“收肚子彎腿,挺肚子起立”,夠形象了吧。說到“收肚子,挺肚子”,怎么能不提皓哥呢?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重心轉換方式即可。
3,反手擊球的“步法”問題
以右手持拍為例,有人認為擊球時是兩腳平行,有人認為是左腳在后,右腳在前。業余打球來說,兩腳平行更合理一些,這樣既能兼顧正手,正反手轉換也方便很多。注意,這里說的只是業余打法,畢竟業余球員的步法移動一般都不太好。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必須是左腳在后,右腳在前。就是處理臺內短球。這個時候,右腳必須及時上去,千萬別彎著腰,伸著手去“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