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最頭痛就是發球接不好和發球發得不好,接發球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提高接發球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但是發球如果掌握了技巧,提高就會非常的快。
引拍
很多業余合力發球都是引拍少,不拋球,利用手腕的瞬間爆發和低拋的隱蔽性,效果還是非常不錯,但是作為標準的發球角度來講,想把球發轉,增大發球引拍距離是非常必要的,好比如跳遠一樣,立定跳遠怎么能跳得過助跑的人呢?
瞬間的薄摩擦
這種感覺真的不是一兩天或者告訴你技巧就可以感受出來的,為什么有些人動作非常小,可以發出特轉的球呢?就是因為瞬間的薄摩擦掌握得非常好。瞬間的薄摩擦就是把球吃得很深,粘在套膠表面同時增加摩擦距離(充分摩擦),你可以用非常大的力,但是球沒有很快被你打出去,而是滯留一段時間再離開你的球拍,那么這就是瞬間的薄摩擦感覺非常好,建議那些發球摩擦感覺差的,盡量利用粘套來練習摩擦感覺。
整體發力
其實很多人發球,只用到一部分的發力,很多忽略了腰,下盤的合力發力,單單靠手腕是不夠的,要學會轉腰,左右腳的重心轉移發力,那么這樣子才算合格的合力發球,此合力不是違規的合力。
拍型的調整
要發不出臺的下旋球,你的拍面不可能立起來 ,必定要比較平,如果發帶有側旋的發球,那么拍面需要側立摩擦球的側部,所以不同的旋轉發球拍型調整非常必要,所以那些只是會發不轉球的小伙伴就看看自己的拍型是否會調整,你天天固定一個拍型去撞球,肯定發不出來下旋球。
觸球點
出球點講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球在球拍上的觸球點,另一個是拍子擊球上的哪一個部位。當你揮出拍時,拍頭是最有力量,而且發下旋拍是平著揮過去的,球拍的最左邊,也就是離球近的那一端是磨擦空間最大的,所以合起來后,在拍上的最佳觸球點是,球拍的左上端(你把球拍拿手里,拍面朝自己)。而球拍摩擦球上面的最佳部位,當然是球的底部了。
觸球高度
要想把球發短觸球高端會比發奔球要高,這里涉及到一個物理學的原理,利用自由落體得力讓球自己彈過去,多摩擦少碰撞,那么就可以發短了,發轉,當然你觸球高度低也可以發短,只是旋轉一般;那么想發奔球,就得觸球高度要低,盡量靠近我方白線處。
手腕手指發力
前面強調了整體合力發力,但是手腕手指的寸勁是把球是否發得轉,發得巧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對于直拍來說,更不可以忽視,發力時手指手腕的瞬間爆發不能少,再加上瞬間薄摩擦的感覺,那就可以發出非常轉的下旋同時整體動作小,給對手的視覺反差大,再結合手指不發力同樣的動作摩擦,就可以發出不轉球,制造旋轉差,因此在業余發球發得好的這個發力少不了。
拋球
其實大家可以看一下發球發得好的,專業也好,業余也好,他們發球都是有一個斜拋的角度(提供一個斜拋的合力),只要在國際標準范圍內都是允許的(球上升路線與垂線之間夾角不能大于45度),不要忽略一個細節,你想把球發轉,拋球得學好,拋球姿勢也得花功夫,所以我們出去打比賽一看那個人拋球的準備姿勢就知道是否是練過兩下子的。
想不到一個發球的學問會有這么多,這么多,估計我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講出來,但是能把上面的東西領悟了,同時用上了,你發球必須是業余的頂端發球高手了,我現在出去打比賽發球,套路很簡單,就是一個短重下,短上,反手重下長,結合中路不轉球,我把短下和反長重下的旋轉發到極致,其實一般陌生對手都會通吃我發球。為什么要發轉,因為就是要減少對手接我發球的方式,我第三板的準備就非常充分,那么我自己發球就先不吃虧,整場比賽有時候還因為我的發球壓制,對手的發球質量和整場穩定性都會降低,因為他一直在想著怎么接好的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