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覺朋友的正手拉球還過得去,穩定性也不錯,于是,提高難度,增加旋轉,發重下旋讓他拉,這次問題來了,居然拉不上了,加速收小臂,這是我們常見的做法,我也及時提示著,效果并不明顯,小臂力量也一般,再怎么提示也無濟于事。觀察著他的動作,我知道,他的拉球,有種掄胳膊的感覺,導致引拍動作過大,胳膊發力過多,但看到身體也在蹬轉,就沒有加以改進。現在看來,不重視是不行了。
問題一:用胳膊引拍(引拍時先動胳膊),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造成引拍時胳膊過于緊張,體會不到擊球前的放松,再者,引拍掄胳膊,擊球時,當然也先掄胳膊了,雖然盡力收小臂,也看見出球有一定質量,但是,還有提升的空間。
問題二:蹬腿不充分,因為發球位置關系,看不到腳下的蹬轉,有時讓別人給喂球,才發現,他沒有做到力由腳生,腳在動,沒有蹬上力量。最終導致沒能借助重心交換的力量。
不得不承認,朋友練球還是非常刻苦的,為了追求質量,他更多注重胳膊的發力,很多下旋球,不太轉,他靠著板型,加撞擊,再掄點胳膊,出球質量也不錯,因為身體也跟著動,我就沒太強調。其實,忽略了轉腰和重心交換的力量。
改進方法一:轉腰,可以看到視頻繁中,他也在轉腰,也用上了腰的部分力量,和一些球友的假轉腰還是有區別的,很多球友是先揮胳膊再轉腰,粗略地一看,腰和胳膊都在動,其實腰的力量并沒作用到胳膊上。我重點強調“用腰引拍,引拍先轉腰,不要先去想著動胳膊”,腰動在先,養成先動腰的習慣,用腰引拍,也能對應著用腰擊球。轉腰引拍時,胳膊自然放松,下垂,一般在身體右后方即可。這是引拍放松的表現,引拍的放松,還能避免拉球漏球現象。很多球友拉球漏球就是因為擊球前過早的胳膊緊張,急于發力,學會放松,一般都不會漏球。
改進方法二:體會重心交換,用重心打球,我們球友們都知道,這個重心是如何轉移的?力量主要來源于腿腳。發力時,以右腿為支點,蹬地的同時,利用轉腰迎前去擊球。理論上,是個力量傳遞的過程,其實在發力過程中,很難區分出先后,基本都是腿腰同時發力,過分強調發力先后,就容易造成動作散,發力不集中的問題。
重心的轉移,轉腰帶動手臂,手腕,共同協調發力,才能拉出高質量的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