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Nike近年配置在中階低筒鞋款(Crusader,Run the One),甚至Kyrie1的Zoom Air那樣無感,Soldier IX的前后掌Zoom Air讓我對于這有著輝煌歷史的氣墊感覺又回來了,尤其在前掌位置,盡管不像Jordan Brand的Flight Plate + Zoom那樣夸張,不過其每步踩踏,每回起跳,每次切入,都會讓你感受到Zoom的存在。后掌的回饋感雖然沒這么明顯,但是其落地的緩沖及穩定也絕對在水準之上。雖說,以我的觀念,氣墊并不是大就是好,也并不是越有感覺就越好,但相信許多人在球鞋的選擇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點。
評分代表意義:S=頂尖,A=優異,B=佳,C=普通,D=差,E=極差
抓地力:S
我拿到的這雙Soldier IX PRM EP版本,前掌底以橡膠為主(outrigger側為冰底),后掌為冰底(LeBron Logo處為橡膠),經過室內PU及木板的測試,只能用"極致"來形容,無論任何方向皆完完全全抓住地面,Outrigger的波浪型紋路冰底更是錦上添花,讓側向移動的抓地力更加完善。可以這么說,
Soldier IX抓地力更勝Kobe 9 Elite,是我目前為止穿過抓地力最佳鞋款。
反應性:B
測試時,我還特地一起穿著比較了Curry One,Super Fly 3的中底厚度,Soldier IX的中底厚度為三者最厚,整體重量也最重,影響了反應性。即便如此,受益于前掌Zoom Air及強大的抓地力,優異的包覆性(兩條魔鬼氈),在切入須要敏捷性時,在防守需要反應性時,Soldier IX可迅速跟著足部作出動作,或多或少彌補了其中底厚的缺憾。
鞋面支撐力:S
Soldier IX的鞋面是以Fuse涂層+透氣網布為基礎,前掌配置六條Flywire ,然后在中足及腳踝處配置兩條魔鬼氈,與Phylon中底(黑色)延伸到鞋側及后跟TPU穩定器相連接,構成一個框架。
前掌的Dynamic Flywire與中足的魔鬼氈連動,設計理念是,當魔鬼氈拉得越緊,Flywire也拉得越緊,不過由于Flywire配置比較松,且Soldier IX的內襯非常厚,所以并沒有明顯感受到Dynamic Flywire的效果(另一原因是我腳背比較沒肉),所以,真正起到包覆及支撐關鍵作用的,還是中足上的那條魔鬼氈。
中底延伸到側邊的Phylon材質,既可為側向支撐提供加分,又不像TPU這么硬(鞋面不易彎折),造成腳部不適。
另外,有穿過足踝魔鬼氈鞋款的人就知道,一旦拉緊黏上,支撐及保護性提高了,但靈活及舒適性就下降了。而Soldier IX腳踝處的缺口設計,為鞋面提供一個形變的空間,提高了靈活性,也降低鞋面變形擠壓造成的不適感,相當具有巧思。
綜合以上,當鞋面,足踝,中底及后跟,透過魔鬼氈串成一個整體時,他的支撐性及穩定度有多高,高到設計者只配置兩排鞋帶孔就可得知。
腳踝支撐力:S
腳踝處的可拆卸式魔鬼氈,隨使用者對于靈活度/保護性的偏好程度作調整,其踝部周圍及鞋舌的內襯填充也非常足夠。鞋舌設計較窄及兩側缺口讓Soldier IX可以在維持基本腳踝靈活度之余,高度提升保護及支撐力。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要擔心什么,可能只需要擔心魔鬼氈使用久了,黏貼效果退化吧...
鞋底穩定性:C
防側翻方面,前掌雖然有outigger,但不算大,提供基本防翻效果。抗扭轉方面,前后掌分開,中央靠Phylon材質中底支撐,看不到任何穩定片,用手擰轉前后掌雖然感覺抗扭轉的能力不算差,但實戰上稍微感受到過度翻轉的風險,如果可以像Jordan Brand在前后掌分離鞋款(Melo11,Super Fly 4)配備TPU穩定片會更佳。
后跟穩定性:S
中底Phylon材質向上延伸與TPU穩定器結合,并連接踝部魔鬼氈,整體穩定性無可挑剔,只能再次雞蛋里挑骨頭,嫌個TPU不夠大好了...
透氣性:D
Soldier IX的鞋面是一片式,唯一接合線在鞋側,而鞋內配置全面積厚實的內襯,全內襯雖然舒適且包覆性佳,但也造成Fuse的優良透氣性無法充分發揮。
重量
舒適但厚實的內襯,大面積的Phylon以及兩條魔鬼氈,造成重量不輕,但是若考量到Soldier IX所提供的強大支撐性及包覆性,這重量可說是值得。
結語
相較于前一代的Soldier VIII,今年Soldier IX的外觀或許沒么討喜,但是包覆性極佳,前后掌Zoom Air更有感,六角形群組鞋底抓地力更棒,兩條魔鬼氈及中底Phylon延伸使支撐和保護性也大提升,單就性能而言,Soldier IX肯定會是今年實戰鞋款前10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