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8/10分
永遠都不要懷疑Nike在跑鞋設計上的能力,Structure 19上的內側支撐條猶如一塊疤痕讓聽者流淚聞著傷心。且不論它在功能上的具體作用有多大,單憑這點設計Nike就不會讓它活過自然的生命周期。
所以在對
Structure 20進行原型設計的時候,Nike第一時間去除了原本用于支撐考量的支撐條設計。轉而使用了目前大多數跑鞋所共用的解決方案,通過使用密度更大的泡沫材料來代替原本的支撐條。
更新之后的Structure 20在外形上要順眼了許多,加上顏色相稱的鞋面設計,Structure 20能夠非常輕松的吸引一些顏值黨的眼光。
支撐:6.5/10分
Structure 20的鞋面支撐依靠著新設計的Dynamic Fit動態貼合技術,這項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對Flywire動態飛線的重新排列。過去按序排列在鞋面兩側的Flywire飛線在Structure 20上被縮減至左右各兩列。
雖然Dynamic Fit的名詞解釋聽起來很厲害,但是這并不能彌補Structure 20前掌鞋面支撐不足的問題,路跑時前掌鞋面不能提供很好的包裹感,所以雙腳在鞋倉內部有點過度輕松了。
倒是鞋口位置設置的每列4條的合計16條的Flywire飛線很好地完成了足弓包裹的使命,稍稍拉緊鞋帶就能感受到飛線對雙腳兩側壓力。這種設計對足弓和鞋口的固定性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不過這次在鞋面支撐上顧此失彼Structure 20在下一代可以考慮增加鞋面上的Flywire飛線設計。
Structure 20的鞋面支撐算是有優有劣,而在設計上就是以支撐穩定為原則的中底表現又如何呢?
為了增加Structure 20的穩定性,在設計上Nike為它增加了前腳掌的鞋楦寬度,落地面積的增加算是提高穩定性的方法之一吧。而在后跟內側所使用的Dynamic Support動態支撐技術則是為了那些有著輕微或者嚴重內旋的用戶定做的設計。
實際體驗如何?加寬后的前掌鞋楦確實帶來了不錯的落地腳感,落地后前腳掌能夠感覺到比較充實的感覺。當然鞋楦加寬只是帶來著這種感覺的一部分原因,更為重要的是Structure 20在前腳掌加入了Air Zoom氣墊,增加了落地的腳感。
而后跟足弓內側的Dynamic Support動態支撐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塊比中底密度更大的泡沫材料,形狀上也被切割成塊狀的設計。
我在路跑中測試Structure 20在10公里和25公里兩種情況的下的后側支撐表現,短距離下Structure 20支撐表現良好,Dynamic Support所提供的能量足夠對抗內旋狀態下腳跟的轉動,能夠起到所謂負負得正的作用。
在20公里以上的路跑中,隨著體力和腳部力量的衰弱,Structure 20并不能照顧到足弓位置的支撐需要。當然這與Structure 20在內側中底上的設計有關系,支撐往往過多的集中于腳跟,而忽略的足弓位置的需要。長距離下支撐表現并沒有達到應該更好的標準。
所以如果要為Structure 20選定一個合適的路跑范圍,在充分發揮它的支撐表現的前提下,它所適合的范圍在5-20公里之間。
緩沖:6/10分
Structure 20在中底緩沖上主要選用了三種材料,一是Phylon泡沫,二是Cushlon泡沫以及前掌的Air Zoom氣墊。這三種材料也是目前Nike旗下Run Fast矩陣中最為常用的組合,不過在Structure 20三種組合上的并沒有帶來較為舒適的緩沖體驗。
不舒適體現在哪里?主要體現在中底的腳感偏硬,為了滿足支撐和穩定的需要,Structure 20不得不在柔軟腳感與更好穩定之間做出傾向于后者的選擇。所以上腳之后你會明顯地感覺到『這塊中底好像有點硬』。
而前掌內置的Air Zoom氣墊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腳感的問題,因為Structure 20的氣墊設計和Run Fast矩陣下的其他跑鞋似乎有點不同。比如Pegasus 33的前后掌Air Zoom氣墊上腳之后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而這雙Structure 20基本上沒有感覺。
同樣是10公里和25公里的路跑測試,前者距離下Structure 20的中底基本上保持了高效的表現,緩沖表現不錯,跑起來也相當舒服。
隨著距離的增加,Structure 20在長距離下緩沖效果有一定的減弱,當然也是大部分的跑鞋的共性,但是由于Structure 20的中底本身是偏硬的,所以在緩沖減弱之后中底會變的更硬,導致腳感變的不舒服。
不過偏硬的中底也有一點優點,Structure 20在整個路跑過程中中底幾乎沒有出現泄力的情況。所以對于那些有較強控制力的跑者而言,Structure 20在長距離下會是一雙不錯的助力跑鞋。
實著:6.5/10分
增寬了前掌鞋楦之后的Structure 20在實著上確實要比之前的Structure系列好很多,而且大底上的引導凹槽設計給落地的過渡體驗提高了不少,當然這和Structure 20在足弓上沒有使用額外的支撐片有一定關系。
整個中底的偏硬情況在日常通勤下較為明顯,不過切換到跑步場景下尤其是10公里左右的距離,這種腳感并沒有那么不可接受。
倒是Structure 20的鞋面在路跑時會存在一個問題是,如果因為前掌鞋面太過松弛而選擇拉緊鞋帶來保證包裹和支撐,會增加鞋面對雙腳的壓力,導致路跑1公里之后雙腳就開始出現發麻的情況。如果放松鞋帶又會導致雙腳在鞋面上找不到施力點,從而無所適從。
耐久:6.5/10分
Structure 20的大底與Pegasus 33有很大的相似之處,BRS 1000耐磨橡膠的耐久表現可能沒有那么特別理想。在日常通勤以及10公里和25公里的路跑之后,Structure 20前掌的華夫塊花紋已經被磨平,后跟外側也出現了明顯的磨損。
看完以上的文字你可能覺得Structure 20的耐久性能只能算是一般了吧。不過性能不夠材料來湊,Structure 20的大底耐磨橡膠厚度足夠,所以即使是在35公里后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磨損,但是整體而言,Structure 20還是可以持續使用較長的一段時間。
我們將Structure 20的使用壽命定位在5-6場全程馬拉松,或者550公里總量路跑中。
防滑:5.5/10分
防滑性能與大底的花紋持久性有很大的關系,雖然Structure 20的大底足夠使用更長的時間,但是防滑性能卻并非如此。35公里的路跑和一些日常的通勤距離就已經將前掌的部分華夫塊磨平,可以想象更長距離下這些突出的華夫塊的命運會是如何。
當這些華夫塊逐漸被磨平之后,其所承擔的防滑作用也就隨之消失了。目前來看,Structure 20的防滑還算不錯,在正?;蛘叱睗竦陌赜婉R路抓地力并沒有讓人失望。只是長時間的路跑之后,Structure 20的防滑會有顯而易見的下降。
總結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雙穩定型的跑鞋,對于那些有著嚴重內旋的童鞋,似乎真的有點必要。這也是各個品牌一直以來沒有放棄這一產品線的原因,但穩定型的跑鞋對于保護雙腳真的有作用么?這可能需要十分正規的研究才能得出答案。
如此,我們還有選擇這雙跑鞋的需要么?當然有,如果你仍然需要一雙落地更穩定并且能夠在腳跟給予一定支撐的跑鞋,這雙Structure 20是一個不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