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8.5/10分
你根本無法否認Nike在跑鞋設計上的努力,在這個外形設計存在著很大壓力的行業里,Nike總是能夠拿下高票的外形得分。這或多或少與Nike這個企業本身的調性有關,但是即使是再黑Nike黑也不能避免鉤子帶來的設計影響,也逐漸成為我們對比的參照物。
Pegasus 33外形上沒有什么獨一無二的設計,依舊是工程網眼鞋面和Flywire動態飛線支撐加上Cushlon中底泡沫的組合,但就是憑借這樣看起來并不復雜的設計俘獲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內心。而擅長色彩搭配和ID設計的Nike又撩的多少人春心蕩漾。
支撐:7/10分
Pegasus 33大概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雙在鞋面上沒有使用額外支撐材料也能保證較好支撐效果的跑鞋。當然這得益于它外層使用的工程網眼面料本身就是偏硬的設計,再加上中足位置的Flywire動態飛線設計以及后跟的杯型包裹。
在跑步過程中這樣的支撐組合最明顯的表現是雙腳不會因為距離和速度的變化而出現在鞋倉內左右晃動的情況。不過Pegasus 33的鞋面支撐并非絕對優秀,Flywire動態飛線對于中足的包裹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
與大部分標榜速度的緩沖跑鞋一樣,Pegasus 33在中底支撐上沒有額外添加任何硬質的材料,而是完全通過中底的結構設計來達到緩沖的目的。中底內側足跟位置的塊狀結構,整個中底上層從腳尖貫穿到腳跟的縱向條狀設計,以及外側上下的開角設計等等。
雖然都是一些不足為奇的設計,但是卻讓Pegasus 33的中底支撐效果不同一般。在平坦的路面條件下,無論是慢慢溜達時的慢跑還是趕著回家的加速快跑,Pegasus 33都能在腳下給雙腳的落地提供一個較為強有力的穩定感。
但是在略有起伏的路面下,Pegasus 33便不再是之前那雙Pegasus 33了,表現截然不同。
緩沖:8.5/10分
Zoom Air氣墊的設計在如此之多的Nike鞋款上都曾被應用過,而他們也都以自己的實際效果而證明過自己。如果要問Pegasus 33上的前后掌內置的Zoom Air對緩沖和回彈真的有效果么,答案是肯定的。而且Zoom Air對于緩沖和回彈的感覺要比其他普通的材料更為明顯和直接。
Pegasus 33的中底以Cushlon泡沫為主,這種材料偏硬但彈性不錯,在跑步過程中Cushlon泡沫承擔了大量的緩沖吸收的工作。而Zoom Air氣墊則更像是一個輔助性設計,用錦上添花來形容它最適合不過。
我在測試中試過10km和21km兩種不同距離下的緩沖體驗,前者中底的表現最直接,你能明顯的感覺到中底在你腳下的活動,也不用過多的去調整自己腳下的節奏。而后者在進入到后半程之后,Cushlon中底逐漸變硬,Zoom Air氣墊也進入到一個疲憊期,所以Pegasus 33像是進入到一個停滯的狀態,緩沖減弱明顯。
實著:7/10分
Pegasus 33的實著腳感不錯,鞋面內里柔軟前掌寬度足夠并且鞋面的延展性也相當不錯,如果不說下面這三個問題,Pegasus 33絕對可以榮膺年度最佳實著跑鞋。
由于鞋舌采用的是一體化設計,導致鞋舌的可調整性大大降低,而Pegasus 33的鞋舌尤其是鞋舌下側本身就有點下壓的傾向,因此就對高腳背的跑者非常的不友善。
另外前后掌獨立的Zoom Air氣墊也是問題之一,前掌的氣墊凸出較為明顯,上腳之后會明顯的感覺到前腳掌下方有一個凸出部分。雖然不至于影響跑步和通勤時的腳感,但卻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生產或設計時遺留的問題。
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是大底內側的重力引導槽很容易卡上小石子,進而會影響到實著的腳感。
耐久:7/10分
使用耐磨橡膠的Pegasus 33在大底設計增加許多防滑和耐磨性能的設計,不過在經過接近50km的場地和混合路面的測試之后,大底前掌落地區域以及后跟外側的華夫活塞塊突出部分已經被完全磨平。
好在Pegasus 33的大底橡膠足夠的厚,所以我們將Pegasus 33的路跑耐久定位是5-6場全程馬拉松,或者400公里總量路跑。
防滑:6/10分
Pegasus 33大底上的五角形狀的華夫活塞外底設計取代了原來的矩形結構,原本借此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和防滑性能,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耐久表現更好的前提下。當部分區域的大底被磨平之后,防滑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干爽的路面環境下Pegasus 33幾乎不受影響,但是在略有濕滑的路面簡直就是災難。
總結
Pegasus 33算不算是一雙優秀的跑鞋,我想在
Nike跑鞋的矩陣以及大環境下絕對算得上。但是從過往32代的基礎之上走到如今的第33代,Pegasus在Nike旗下仍然還有許多需要去完善和改變的地方,由此才能在外部環境中稱的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