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IN ALC我打了半年多,之前打新老龍五,老龍五球質很好,控制也不錯,但大板面影響臺內轉換,手柄太細拿捏有點費勁;新龍五大力量下固然球質很沖,但小力量下的龍五持球感稍差,比賽中不能每一板都充分發力,這讓我有了換成IN ALC的沖動。
我的正手用的是普狂三39度,反手雷神TECH。IN ALC這塊底板屬于攻防均衡的板子,內置纖維不像外界說的有什么斷檔的情況出現,至少我沒打出來。正手攻球的時候有一種崩彈感,很脆,打透后纖維給的支撐和力量都比較足,雖然速度較外置纖維結構的底板稍慢,但出球的質量絲毫不差,又轉又穩。
之所以打
IN ALC,是因為它雖然不是那種強調一擊必殺的板子,但本身的剛性不錯,發力時候回彈也比較快,擊打聲音清脆,退臺也不會感到發虛,有著相當強的力量,很扎實,并且手感和操控性讓我非常滿意。它在小力量和借力的情況下,持球感還算不錯,屬于那種球在拍子上點一下就走的感覺,這在反手頂大板和回彈弧圈球時非常輕松。
IN ALC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它不是屬于那種強調進攻或者強調防守類型的球拍,很均衡,能將自己的所有技術充分的發揮,有幾分是幾分,不會帶來特別的加成,這種穩定性非常可靠,在比賽中不會因個人狀態或體力的消減而產生無謂的失誤。
說完了IN ALC的特點,然后說一下手中這塊IN ALC S。它首先在結構上就做出了改變,將IN ALC的力材阿尤斯換成了云杉,同時將淋巴面材也換成了較軟的面材,增加持球感。它的厚度減薄,變成了6毫米以下,控制在5.5毫米左右,這就更加適合臺內擰拉和弧圈球的技術發揮。
我的這塊IN ALC S是86.5克,IN ALC是89克,IN ALC S的板面較別的底板的板面要小一圈,但是和IN ALC是一樣的,都是157×150毫米。這種小板面帶來的是整個底板的剛性變得更強,同時也更加便于臺內的操控。IN ALC S手柄的拼花和IN ALC也是一樣的,只是顏色有些不同,黑色配深藍,更加穩重了些,標牌也相差仿佛,銘文上多了一個S。
實際打起來,這兩個板子的特性可以說完全不同,可以用風格迥異來形容。
首先是操控性上,IN ALC S在臺內的表現更加接近于純木,或者說就是純木,和IN ALC略帶一點纖維的特性相比,搓球和控球更加柔和,不會有很突兀的現象。如果沒看錯的話,IN ALC S的面材是安哥利,屬于那種YE的面材,那就不難解釋這種良好觸球感的由來。
其次是弧圈球上,IN ALC S的弧圈球非常轉和頂。由于面材較軟,中小力量下的拉球持球會有一種短暫的滯留,這種滯留感讓球在拍子上的停留時間延長,弧線有些短。當大力拉球時,尤其是甩開膀子正反手兩面輪,打透纖維層后的球質非常的沖和轉,此時的容錯率比IN ALC還要好,極易上臺。
然后是擊打,IN ALC S整體較IN ALC軟,小力量擊打威力似乎有些不足,但快帶和借力擊打還算令人滿意,大力擊打才會有著令人滿意的速度和質量,比IN ALC要多耗費一點體力。
最后說一說手感和配膠,IN ALC S的手感很奇怪,不像是一塊纖維板,更多的像一塊純木,即有著純木球感和纖維速度的板子,它的弧圈球越發力越沖越頂,質量越高,讓我在一瞬間想起了OC,EG,YE這樣擁有超高質量弧圈球的底板,越發力越好使。這樣軟彈的底板并不難配膠,我配上39度狂三感覺有些軟,估計配上40度可能會好些,能給底板帶來更加強的彈力和出球速度。反手同樣不能配太軟的膠皮,以避免影響出球速度。我曾用天極360-37度作為反手,結果防守頂大板固然非常出色,但主動發力出球很肉,速度較慢,為了保證質量,手上需要比平時還要多的力量,打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