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層Zoom Air腳感明顯
我本人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科技控,自然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中底的緩震單元上。在首雙簽名鞋中應用雙層的Zoom Air單元,還是能看出品牌在細節上的把控。在實際穿著中,以我84公斤的體重,可以明顯感覺到后跟處所帶來的緩震以及回彈效果。盡管與KD 12的腳感還有著一定的差距,但還是要明顯優于之前搭載后掌單Zoom的實戰鞋款。該鞋款給人以更加踏實的感覺,沒有中底的隔斷,也是造成同樣是搭載雙層Zoom Air的二者有著較大腳感差異的原因。僅評價后跟的調試的話,該鞋款的表現是十分不錯的。
前掌相對單薄
而沒有搭載緩震科技的前掌,有著更加明顯的優缺點。優點表現在其出色的場地感,整個鞋款的重心偏低,在前踏的時候,足部力量的過渡比較自然,這便得益于其相對貼地的大底設計。然而由于該鞋款在前掌并未加入緩震單元,這導致了與澎湃的后跟相比,其前掌會給人以單薄的感覺。Freak 1在中底單元的表現,有著一定的區分度,于Nike整個中端鞋款矩陣中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標志。
后跟的調試更加成熟
Nike Zoom Freak 1在外觀上最具辨識度的就是這個碩大的反向Swoosh,雖然「勾子一反,傾家蕩產」這句話在這里并不適用,但這樣的設計仍舊頗為吸睛。好在,它并不是一個為了噱頭而誕生的樣子貨。整個鞋款使用了三塊上翻的支撐單元,其中兩處位于后跟處。與后跟處內置的TPU材質相結合,形成了雙層的后跟加固。特別是在系緊鞋帶之后,效果尤為明顯。作為一雙低幫鞋款,Nike Zoom Freak 1對于我們踝部的支撐超出了我之前的預期,有著較高的水準。該鞋款把設計亮點集中在了后跟處,在滿足字母哥需求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辨識度。
上翻的中底與綁縛設計
這里有些奇怪的是,Nike Zoom Freak 1似乎將自己的重心傾斜在了后跟處一般,對于前掌塑造就顯得有些普通。該鞋款的前掌包裹性能,主要來源于鞋帶孔處的綁縛設計以及從大底上翻出來的橡膠單元。先來說鞋帶系統,踝部包裹處我們提到了束縛鞋帶后對于包裹性能的加強。而這一點也在整整個鞋身上得到了體現,這點令人滿意。外底的延伸部分所帶來的防側翻效果,也是我們在橫移時一個良好的保證。但是在腳趾的部分,卻出現了一些不貼合的感受。
在實戰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前掌在鞋內的滑動。對于腳掌偏窄的朋友來說,會有更加明顯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個想嘗試該鞋款的瘦腳,我更建議你選擇非EP版本,或是偏小半碼購買。一般腳型和偏寬腳型的朋友,則按照慣常尺碼購買即可。前掌的半內靴設計還是帶來了不錯的舒適度,高腳背的朋友也無需擔心壓迫腳背的現象出現。
足弓的支撐強度可以滿足日常實戰需求
網絡上關于該鞋款最大的「爭議」在于——并沒有搭載中底抗扭片。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并不是人們在實際穿著之前拒絕一雙鞋款的理由。很多人模糊了足弓支撐和抗扭轉單元的界限,球鞋的鞋底本身是具有一定韌性的,一般的運動強度對于這一點的剛需并沒有那么強。人們有著這樣的意識是一個好的傾向,但根據自身的需求來挑選球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擔心球鞋中底的支撐性能不夠用,可以借助額外的支撐單元進行加固,亦或是選擇其他的鞋款,畢竟如今的籃球市場有太多的球鞋供人選擇。這雙Nike Zoom Freak 1僅在我的著用過程中并沒有使我感到足弓的不適,這只是我個人給予大家的一個參考,每個人的身體條件是不同的,但運動結束后的放松以及日常鍛煉,也絕對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在室內場地也有著不錯的制動效果
最后來說它的外底,Nike Zoom Freak 1的外底由兩塊水晶底進行了分割,玫瑰圖案的紋路有著不錯的硬度,與多向的不規則橡膠紋路結合在一起,在外場以及內場中都有著不錯的抓地性能,在急停以及橫移的過程中都能提供出色的制動效果。耐磨性的表現則形成了較大的差異化,橡膠部分的紋路較深,在我著用期間并沒有出現明顯的磨損。而玫瑰紋路與橡膠處交界的地方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耗,不過作為抓地核心的玫瑰花心的消耗程度,還處于一個可控的范圍中。如果你選擇相對粗糙的水泥地進行運動,那么你可能需要等待XDR版本的推出。
總體來說,Nike Zoom Freak 1在拿掉「MVP戰靴」的光環之后,依舊有著可圈可點的表現。但不要忘記,官方定價899元的它始終是一雙中端定位的球鞋,而它也只是字母哥簽名鞋的一個開端。我們不能用已經步入高端行列的KD 12來做比較,二者在二級市場的價位也不再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