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表現
羅斯11給寬腳型的我感覺,恰到好處。除了后跟位置的泡棉填充外,其他區域就像柔韌的紙面一樣貼合著你的雙腳。
移動過程中,鞋面鎖定效果依舊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在包裹以及支撐方面,主打輕質的鞋面基本沒有什么負面影響,可能稱不上極致,但應付較高強度的實戰,問題是不大的。
非要挑一個瑕疵出來說事兒的話:
阿迪祖傳的不跟腳現象,在這雙羅斯11身上依舊存在。
即使把鞋帶孔寄到最上方系緊,在啟動和移動過程中,后跟位置的鞋腳一體感還是很差,有輕微的滑動感,略讓人感覺不爽。
中底設計
先看看羅斯11的鞋墊,依舊是那種偏薄的鞋墊設計,這種設計在boost科技的球鞋里很常見,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你能直接地體會到科技帶來的形變。
掀開鞋墊,你能非常直觀的看到這塊Y型TPU,和羅斯7基本一致的造型,不過羅斯7是放在貼近外底的位置,11是靠近鞋墊的區域。
后者會讓腳底的一體感更強一些,所以在做啟動等蹬地動作時,羅斯11的中底剛性是很強的,這也間接導致球鞋后跟出現了不跟腳的現象。
除了內置外形TPU外,外側這塊從前掌延伸至后跟的TPU設計同樣值得稱道一番。
不少朋友和我們一樣,都在吐槽羅斯11這塊外底,就像直接從N3XT L3V3L身上取下來的感覺一樣。但是外側這塊TPU,羅斯11和N3XT L3V3L兩者還是有直觀區別的。
羅斯11在保障側向支撐的同時,最大的進步點就體現在這:弱化了TPU的存在感,不卡腳也不強硬,但依舊能和加寬外底打好輔助,給予出色的側向支撐表現。
這一點優化,對寬腳的我來說是非常受用的,異物感消除后,上場時的專注度也不會因腳的痛感而帶來影響。
純論設計邏輯來說,我認為羅斯11的側向TPU,是比N3XT L3V3L的TPU和AJ35的Eclipse Plate更高階的設計。
不錯的包裹和支撐,出彩的防側翻表現,另外在抓地環節,羅斯11在內場和條件一般的外場幾乎沒出現過打滑的情況。
羅斯11身上的Lightstrike,前期第一次上腳:
反饋感受明顯,后跟有著不錯的軟彈體驗,有點類似Dame 6的中底腳感。
兩個小時的球局后,后掌的軟彈感還在,但明顯下陷的程度有所減弱。
一周過后,后掌基本上感受不出下陷感,帶一點韌性的彈,類似HD2017身上React的那種感受。
個人其實是傾向后期這種韌彈的腳感的,反饋更迅捷,前掌啟動的感受也更靈敏,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整體緩震表現的下降。
兩周,累計至少16個小時實戰+50個小時壓馬路過后:
中底直觀的彈性感受幾乎不再,前掌受力核心點在起跳落地時會有明顯震感,整體的中底緩震極限已經遠不如前。
不過對比純磚感的羅斯1.0,羅斯11此時的緩震表現還是要稍好于這位OG的。
換言之,Lightstrike此時還有彈性下降的空間。只是對比初期體驗,這時候的緩震表現已經不太能滿足那些大體重級別的球員了。
但對于突破型打法的朋友來說,此時羅斯11的場地感和啟動感都要比初期優秀不少。
總結
如果中底配置是全掌Lightstrike+后掌厚度可觀的Boost,或許這雙鞋會成為全能型打法選手的首選。
當然,以現在的表現來看,除了后期對大體重不太友好,對極致變向黨來說有所限制外,這雙羅斯11,是一雙平均水準以上的實戰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