楦型優化帶來緊致包裹體驗
眾所周知,近來匹克不斷強調對于球鞋楦型的優化,并且花了不少推廣資源在這上面與消費者進行溝通。而在超臨界發泡成為主流的當下,各個品牌的材料緩震技術其實也逐漸趨于同一水平,這個時候,對于球鞋楦型的雕琢,反而成為了國產品牌提升球鞋實戰性能更為關鍵的一環。
相比于蜂刺5過于寬大的前掌包裹,態極大三角的包裹則要緊致許多,甚至在靜態上腳時,前掌左右兩側還會有明顯的夾腳感——尤其是在足弓內側,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與此同時,態極大三角的鞋頭采用了不常見的雙層鞋面設計,外層鞋面靠內側的彈力帶固定,這就使前掌和腳背銜接處的調整空間有限,會對腳背形成一定的壓迫感。而在內側鞋頭處,由于造型需要只保留了一層鞋面,雖然鞋頭處進行了補強,但大拇指還是會有松動感。
這么來看,態極大三角的靜態包裹體驗其實并不算完美,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在實戰過程中為雙腳提供足夠緊致的包裹。正是憑借著對楦型的不斷優化,態極大三角能夠很好地抱住中足,并且在適應了腳背處的壓迫感后,就能獲得一個更加貼合的包裹感受,讓整雙鞋呈現出非常出色的鞋腳一體性,深受個人喜愛。
"一模雙密"提供優秀緩震感受
比起楦型優化帶來的包裹提升,緩震層面態極大三角要顯得常規許多。這是因為盡管匹克對外宣稱采用了"一模雙密"的中底技術,但就實際的穿著體驗來看,態極大三角與很多中等緩震水平的球鞋并沒有太大差異,沒有帶給我過多的驚喜。
具體來說,態極大三角的前掌采用的是號稱回彈率高達65%的超級魔彈科技,不過實戰體驗來看,可能與"彈"沒有太大關系,更多地是體現前掌的一個韌勁。搭載超級魔彈的前掌能夠吸收足夠多的沖擊而不至于震腳,但也無法在快速的時間內完成力的反饋,形成較為明顯的回彈。
至于后掌的"輕量化態極",則延續了態極科技一貫偏軟的腳感,受力之后會有明顯的塌陷感,回彈表現的話,則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拋開"一模雙密"賦予的科技光環,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態極大三角的緩震效果,確實是不如超臨界發泡緩震來得那么直接,不過前掌扎實的反饋和后掌足夠的緩沖也足以應付絕大多數實戰場景。對于態極大三角的緩震,雖然沒有帶來驚喜,但也稱得上優秀。
低重心,強抓地突出外場性能
與扎實的緩震腳感相匹配的是態極大三角較低的重心和突出的抓地能力。在入手態極大三角之前,看到很多評測都對這雙鞋的抓地性能贊不絕口,本來我持懷疑態度,然而經過實踐檢驗,態極三角哪怕是在積灰的光面塑膠外場,依然有著比大多數近期穿過的球鞋更加出色的抓地性能,這也是我為什么最近頻繁選擇這雙球鞋征戰外場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前低后高的中底設計讓整雙鞋的體感重心前移至腳掌蹬地的發力位置,配合一定弧度的前掌翹度,使態極大三角的球場響應也非常迅速。在外場大家抓地力都會大打折扣的現實背景下,態極大三角這樣的前掌設定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兩點美中不足之處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最近確實很喜歡穿態極大三角打球,但這雙鞋也并非十全十美,在我看來,態極大三角還有兩點美中不足之處。
首先是后跟的支撐稍顯欠缺。這是由于后半段鞋身采用了大面積鏤空+墊片的工藝方式,導致鞋面整體的剛性下降,同時結合態極較軟的材料特性,使整個后跟處的支撐與前掌有著比較明顯的差距,顯得有所欠缺。
其次是底、面重量分配有些欠妥。態極大三角鞋身的大面積鏤空照搬自澎湃大三角,而后者超臨界發泡中底的重量比起前者"一模雙密"要輕上不少,這樣就使態極大三角的底、面重量分配得不夠均勻,如果能適當縮減一下兩者之間的重量差距,可能會有更好的底、面一體性。
同價位的絕佳選擇
以上兩點美中不足之處是個人覺得態極大三角還可以繼續優化的地方,并不影響這雙鞋本身已經足夠優秀的實戰性能。同時考慮到599的原價以及400多的入手價格,在BCI之后國產球鞋普遍漲價的大背景下,態極大三角的性價比顯得更加突出。
放眼當下的國產球鞋市場,但凡叫得上名字的球鞋比起BCI之前都要漲價30%-50%左右,進而導致500以內幾乎很難再買到帶點名氣的球鞋。因此與態極大三角在同一價位競爭的都是一些基礎團隊款,甚至還有可能是團隊款下邊的TD款。這些鞋款首先在定位上就不及態極大三角,更不要提設計走心程度以及態極大三角已經被驗證過的出色實戰性能。
N年以前,還在讀大學的我信奉Nike在籃球鞋上的絕對權威,當我的同學開始嘗試諸如初代大三角這樣的國產球鞋時,我并不完全相信國產品牌,錯失了體驗初代大三角的機會。后來,隨著Nike一步一步走下神壇,我開始有選擇性地支持國產球鞋。再后來,BCI爆發,我開始只買國產球鞋。
事實證明,像態極大三角這樣全面且均衡的國產球鞋也足夠滿足我的實戰需求,在400多的價位,它就是近期我心目中的絕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