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AIR JORDAN 21 PE,以賓利跑車為設計靈感, 外形簡約卻不失莊重。沒有復雜的走線和豐富的色塊,真皮鞋面覆蓋中底,鞋頭,鞋舌和后跟處的飛人標志,腳踝處的“23”,體現了它的正代血統。
整體外形:9分
就這雙鞋的外形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當初主打的設計理念就是簡約,簡單。大家可以看到左腳的品相還是不錯的,整個鞋皮,鞋頭都還是很好的;不過右腳上就相對差些。黑白的搭配非常惹眼,鞋面和鞋頭上的LOGO也絕對是點睛之筆;側面的飛人也是非常的精致,底邊的設計同樣完美,后面的“JORDAN”是個人的最愛,非常清晰,非常質感。大家可以看到碳板已經運用其中,相對于2007年來說,這可以算是那個年代的高檔配置。
包裹性:8分
Air Jordan 21 PE采用了和Air Jordan 21一樣的內襯材料,那是一種并不是非常特別但卻非常稱職的內襯材料,結合厚度適中的記憶海面,它能提供不錯的舒適性,但與此同時,稍顯粗糙的面料纖維則會對你的踝部“暗下黑手”,所以建議大家在穿這款鞋的時候穿稍長一點的襪子。
Air Jordan 21 PE內籠設計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異常合腳,這種合腳感不是通過內襯材料包裹得到的錯覺,而是內籠經過精確剪裁得到的真實感受,相比Air Jordan 21 PE這件合身的“晚禮服”,不少鞋款儼然成了臃腫的“羽絨服”。
這個鞋的鞋帶處有著自動鎖住功能,即使鞋帶開了以后也不會影響包裹性。開始入腳還是有些費勁的,不過穿進去以后里面的空間很大,大家從鞋頭上也能看出來,適合腳肥的人群。如果是松開鞋帶走路,鞋子都會從腳上掉下來;所以打球的時候絕對要綁緊鞋帶。因為鞋帶處有鎖住功能,所以會感覺到腳脖子處非常緊,合體;但是腳背,腳趾部分約束性相對較弱,如果對比現在的詹8,科4等會差很多,不過倒是可以長時間穿著,腳不會難受。
緩震性:7分
不得不說這是那個年代的科技,而且如果了解的朋友也知道這鞋只有后掌有個不厚的AIR SOLE氣墊,前掌的部分四個部分基本上就相當于阿迪的減震膠,所以相比目前HYPEDUNK 2011 SUPERME那真是相差很遠,走路的時候是感受不到緩沖的,而且在打球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緩沖的效果不大,當然也不至于震腳,但是如果穿慣了ZOOM,或者科比,詹姆斯系列的朋友肯定會覺得這鞋有點不給力。
在很多時候不論是上籃還是急停跳投落地時都可以感受到緩沖的感覺,整體來說還算是中規中矩。
保護性:8分
鞋頭內側的TPU不僅增加了鞋面上光澤的變化,而且加強了腳部,特別是腳趾的保護,看來姚明大腳趾的傷勢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設計。我曾經為此頭痛不已,目前兩次內場測試用力進行急停確實有一定保護效果,具體有多明顯不敢說。
耐磨性:9分
這鞋我也穿了快5年了,打球也不下40場了,大家可以看鞋底整體來說還是基本保持了原狀。我承認我本身穿鞋比較省,而且打法上更多的是組織和傳球,喜歡接球投籃;相對于費鞋式的急停跳投還是會省很多。不過仍舊對于它的耐磨性給予肯定,同時這個紋路的鞋底在橡膠場地上的抓地力絕對一流,即便在水泥場上也是非常不錯的,這點還是要值得肯定。
不過鞋面上由于是大部分都是白色設計,而且相對來說鞋身和鞋面都是比較薄的材料,所以被踩或者被磨,那就坑爹了。
散熱性:8分
Air Jordan 21 PE的內襯被車縫線分割成一個個平行四邊形區域,主要目的是通過縫線對材料的壓縮從而減少面料與皮膚接觸的面積,提高散熱效能。散熱性是Air Jordan 21 PE著力提高的一個性能,因為Air Jordan 21差勁的散熱表現的確招來了不少消費者的抱怨。然而在Jordan Brand的設計師的眼里,提高散熱效能顯然不是在鞋面打幾個孔就能搞定的那么簡單。如何在不破壞鞋面簡約外觀的同時提高散熱性能?設計師采用了Air Jordan 21 Sample的設計,將鞋舌的正面鏤空,僅留了一層紗網。這個小改動從球鞋外面幾乎看不出來,因為紗網被鞋面的蓋子剛好遮住,對球鞋的外觀和鞋面的保護沒有絲毫影響,而蓋子與紗網之間的空隙也足夠紗網發揮散熱作用,實屬罕見的一箭三雕的設計。
穩定性:8分
雖然配置了很大的碳板,不過由于整體的包裹性相對不足,所以鞋子仍舊會感覺有些拖腳。當你急速變相時能夠比較明顯的感覺,鞋子會慢上腳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