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8.5分
And1一改以往簡潔實用的外形,在科技上下了比較大的功夫。一次成型的透氣網面,3/4的L2G開窗式氣墊,鞋身斜線條的TPU使得這雙鞋科技感十足。鏤空的鞋面,透氣性十足(毛巾襪30°不流汗)。鞋身霸氣外漏,黑白易于搭配,打球拉風程度甚至不低于當年的太極。
LZ覺得不足之處在于鞋帶有些過長,鞋的邊緣走針出略顯粗糙。軟皮質的鞋面雖然舒適,但不能像NK飛線和AD Sprint Wet那樣給鞋面提供足夠的支撐,導致長時間實戰之后鞋面必定會有褶皺變形。這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地方吧。
舒適度:8分
鞋內并沒有內靴,但是鞋內用料厚實,穿上去打球很柔軟,搭配上稍厚的毛巾襪。打球的時候腳感極佳。這與我看過的另一位JR的評測似乎大相徑庭,故這僅代表個人見解。量化比較的話,LZ現有的實戰鞋中 DUNK(5分),Lebron ST半內靴(7分),Hyperfuse2012(8分),使節3(6.5分)。
包裹性:7分
說到And1的籃球鞋,大部分賣家會建議買大半號到一號。LZ平時44碼(NK,AD),比如Adidas Crasy Shadow 44碼有點小。因此,這雙買了44.5的,LZ上腳之后感覺明顯偏大,打球快速移動的時候,前半腳掌明顯有側向移動。(當然這跟個人的腳掌形狀也有關系)
同時這雙鞋是MID款,系緊鞋帶,對腳踝的保護還是可以的。
科技配置:7.5分
一次成型的網面鞋面設計,皮質手感比當下的塑料鞋手感好不少。鏤空的設計增加了透氣性,減輕了鞋體的重量。TPU Cage 流線起了飛線類似的作用,美化了鞋身。
最后,是AND1最值得稱道的L2G氣墊。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LOW TO GROUND Technology(L2G)不是氣墊,而是有著氣墊外表的避震柱。而L2G完全不具備氣墊的"軟",跑起來的時候L2G的緩震效果并不亞于超薄ZOOM,并且后掌彈性十足,這一點相當滿意。不軟的避震柱比ZOOM更適于走路。兩種緩震裝置的設計初衷都是為了在盡量薄的層面上提供更好的緩震效果。不過感覺L2G的緩震效果依然和L2G BAG的厚度成正比。
L2G,或者叫做貼近地面系統(LOW TO GROUND),他的工作正如其名,就是讓你更加貼近地面從而有更好的穩定性。他的設計理念是用最低的高度達到最佳的緩震效果。從本質上來說,L2G是一個混血兒——它是氣墊和高彈材料的結合體,這種組合讓你在需要的時候既穩定又柔軟。
好像在HC看過某位大神貼出L2G的氣墊。腳感確實不如NK的zoom或者sole軟,并且反饋的不夠明顯。LZ 90KG穿使節3的max起跳都能感覺到緩沖反饋,而這雙鞋感覺不到。不過好在鞋內用料足,并不影響腳感。
耐磨:8.5分
早期的and1確實以抓地力和耐磨著稱,那是因為當時的and1還只是個街頭品牌,用的都是很硬的橡膠,所以耐磨。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盡力挽回頹勢,AND1也用起了更加精細的材料,這就導致了耐磨和抓地的下降。從實戰來看,ME8的耐磨還是禁得住考驗的。
AND1 Empire Mid-各測評分值 | |
外觀 | 8.5分 (滿分10分) |
舒適度 | 8分 (滿分10分) |
包裹性 | 7分 (滿分10分) |
科技配置 | 7.5分 (滿分10分) |
耐磨 | 8.5分 (滿分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