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Under Armour進軍籃球鞋市場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球鞋,這雙鞋依舊由Prototype的設計師——John Humphrey操刀設計,在延續了Under Armour整體風格的同時,針對于所應用的全新Micro G技術,對這雙鞋的外觀進行了全新的設計。Micro G Black Ice自從問世以來就引起了Sneaker界廣泛的關注。Under Armour圍繞著它與目前籃球領域的頭號代言人布蘭登-詹寧斯進行了大舉的宣傳攻勢,一時間其風頭蓋過了同期推出的所有球鞋,以至于前段時間《SLAM》雜志的年度球鞋年鑒《KICKS 13》將它與詹寧斯選為了封面。
說到這款鞋的名稱——Black Ice“黑冰”,人們很是好奇,而詹寧斯本人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它源自自己汽車內空氣清新劑的名稱。而詹寧斯所駕駛的是一輛全黑色的雪佛蘭Camaro,在為Under Armour拍攝廣告的過程中,詹寧斯的愛鞋與愛車也都出現在了里面。
設計外觀
一直以來,人們都樂意于看到一個能站出來踢NIKE屁股的品牌,比如90年代的adidas,新世紀的AND1,DaDa,K1X,以及現在的
Under Armour,但在以往,這些品牌幾乎都是以標新立異的球鞋外形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在科技含量以及產品內涵上卻始終無法與NIKE匹敵。所以,這些品牌往往到頭來卻被NIKE“踢了屁股”。而對于Under Armour這個新興的品牌來講,他似乎并不急于擴張自己在籃球鞋市場上的份額,而是一步步扎扎實實的走了過來,從最初推出的未市售的Prototype,Under Armour所表現出的沉穩讓人感到很是意外。如上文所述,這雙Black Ice延續了前代Prototype的整體風格,簡潔,利落,充滿速度感。不同的是由于沒有了MPZ與Armour Guide系統,這雙鞋給人的第一眼印象顯得不再那么“厚實”,尤其是對于我們這類體重較大的人群來講。感覺這雙鞋的設計風格更適合一些體型修長,球風靈活的朋友們穿著,畢竟它還是一雙純正的后衛鞋嘛。
鞋頭的漆皮和魔術貼無疑是整鞋最大的亮點之一。
毫無修飾的鞋面,加上全黑的配色,很適合一些低調的球員穿著。
鞋舌上Under Armour,隨著詹寧斯上賽季的崛起,這個以橄欖球產品及緊身衣起家的品牌正逐漸被國內消費者所熟知。
內襯繡有詹寧斯的個人簽名,彰顯了這雙鞋的主人。
從拿到這雙鞋開始,我就感覺它似曾相識,但總也想不起來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我同時將它和AIR JORDAN 2010擺在了一起,頓覺兩者的風格以及外形是如此的相似。從鞋頭到鞋身,再到后跟甚至外底,就連腳踝處內外側不同高度的設計都如出一轍。在這里,我們并不能說設計師就抄了AIR JORDAN 2010,但可以肯定的是,John Humphrey在設計的時候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2010,這雙本年度最為優秀的籃球鞋。
合腳包裹
可以說,這雙Black Ice典型是按照歐美人種的腳型設計的,內腔十分的修長,但好在,全黑的版本鞋幫處使用的是織物面料,有一定的延展性,要不,就沖我這寬腳,肯定塞不進去。即便如此,在穿著全毛巾襪的情況下,這雙鞋的前端依舊要長出1CM多,在劇烈運動的時候,總讓人感覺不太踏實。建議各位在選購此鞋的時候,只要前掌不寬,可以選擇比平時小半碼到一碼。
該鞋采用了半掌內靴的設計,這也是當前籃球鞋中效果最好的內靴設計。這樣可以確保包裹性的同時,又兼顧舒適性。
我最為喜歡的寬扁鞋帶,方便拉伸,一系就緊,絲毫不比擔心運動過程中鞋帶松脫的問題。而很貼心的是,在每個鞋帶孔都配有一個小金屬環,方便穿鞋帶,也提升了鞋帶孔的壽命。
鞋頭的漆皮軟硬適中,不會出現卡腳面的情況。
保護支撐
讓人意外的是,Under Armour沒有繼續使用之前獨特的Armour Guide中底協調系統,薄薄的中底我們看不到任何外露的抗扭裝和支撐系統,個人感覺還是為了減輕球鞋重量,畢竟,對于詹寧斯這樣的一個小后衛來講,之前的Prototype確實有點重了。從實際穿著這雙鞋的過程中感覺其實光是內置TPU片,整個中底支撐也足夠用了,基本不會出現穩定性不佳的狀況。
至于后跟的TPU保護,向來是我看中的一方面,這塊兒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掌的固定和支撐效果。由于體重和速度的限制,個人在打球的時候很少采用快速的突破切入,基本是以打對方重心和節奏為主,輔以一定的低位背身,所以對這塊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我希望在背身的時候,以一只腳為軸單打,腳后跟可以被牢牢地固定在鞋里,而不會發生打滑得現象。而Black Ice的表現則一般,究其原因還是鞋幫處采用了夸張的內外側不對稱設計以及后跟TPU面積偏小所致。從這點來講,它做的遠不如AIR JORDAN 2010,當然話說回來,它畢竟還是一雙速度型控衛鞋。不太適合體重較大的鋒衛搖擺人。
在之前沒穿著實戰之前,我就曾經質疑過這雙鞋的前面魔術貼的實際價值,而打完球以后我則更堅定這個魔術貼是個雞肋的觀點,在運動的時候基本感覺不到它對于整個鞋子的包裹或者保護有任何的用處,可以說它的最大用處還是裝飾,使得這雙鞋前后的鏈接不至于太突兀。
緩震反應
這雙Black Ice與同期推出的Micro G Fly,Micro G Lite一樣,都搭載了Under Armour最新研發的緩震科技Micro G。但與其說它是一種科技不如說它就是一種新配方的中底,原理與傳統發泡材料沒有任何的區別。但從實際穿著感受來講Under Armour將它稱作一項“科技”還是名副其實的,雖然Black Ice的中底只有薄薄的一層,給人的感覺腳感應該不會太好。但上腳以后,你會發現,隔著厚厚的鞋墊,你所體驗到的是一種彈且韌的感覺,即不像ZOOM AIR有那種明顯的塌陷感,又不同于adiPRENE+那硬生生的回饋,可以說從腳感上來講是很令人驚喜的。在打球的過程中,除了一次左側切入上籃落地后,膝蓋感覺到了一點點疼痛,其余時間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左腿膝蓋的骨刺好了許多,現在基本不用帶護膝了)。但不知道這種材料的耐久性如何,會不會踩踩就實了,這個還需要長時間穿著后才能得出結論。
超薄的中底帶來的必然是行云流水般的突破感受,雖然我更喜歡那種后掌與前掌呈一定高度差的球鞋,但Black Ice的反應速度還是比較令我滿意的。
耐久抓地
其實從圖中就可以看到,這并不是一雙可以打外場的球鞋,甚至連塑膠場它都不一定會有太好的表現,薄薄的半水晶外底材料以及細密的蛛網狀人字紋組合使這雙Black Ice注定是一雙內場鞋。翡翠城球館是我到成都以來,所打過的場地條件最好,清潔度最高的球館,很多“嬌嫩”的鞋子在這塊場地上都有相當好的表現,Black Ice也是如此,整場球下來,未出現過一次打滑得現象,這點可以給打一個相當高的分數。就像那句老話講的一樣,好馬配好鞍,好鞋也得配好場。
總結:這是一雙相當優秀的后衛鞋,在耐克,阿迪達斯分治天下的年代,作為籃球鞋市場上的一股新生力量,Micro G Black Ice和Under Armour旗下的其它籃球鞋產品一同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新鮮感覺,它在球場上所表現出的成熟設計和很強的針對性讓人很難想象到它僅僅是這個品牌的第二雙籃球鞋產品。祝愿Under Armour在未來連同詹寧斯一起,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優秀籃球鞋,真正實現“踢NIKE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