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感部分:8分
前面的靜態部分已經展示了本人的腳部情況,AD的鞋型其實并不適合大多數亞洲人的腳型,鞋尖部分尤為狹窄,之前穿過11pro,COPA,F50等鞋子,要么太重要么太夾腳.而且AD的鞋墊一直備受詬病。而這雙LZII讓我有了不少的驚喜,雖然是PU面,但柔軟度絲毫不差,非常裹腳,跑動中的延展性尚可,但透氣性不足,一場球下來,整只腳掌火辣辣的,穿上獵鷹11卻沒有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所有PU鞋的通病。還有美中不足的部分是腳踝部位,鞋幫較矮,鎖定較差,讓人有種淡淡的失落感,是因為不安全所造成的。
關于寬度長度問題,此鞋不偏碼,比刺客,傳奇寬,和CTR360相比來說,LZII甚至要更寬一點點。偶友們可作為參考。
球感部分:8.5分
觸球感覺比較脆,大面積的摩擦條讓你更容易掌控球的落點與走向。我是屬于顛球比較差的那類型,一般十個以上二十個以下。任何鞋對于我的顛球都沒有幫助,這是個人的球感問題,與鞋無關。LZII的球感和F50,刺客有點類似,一種非常直接的感受,輕薄鞋面帶來良好的觸感,這是必須的。在實戰中,有幾個高空長傳,我也能很好的用腳背停球,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盤帶部分:9.5分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LZII的盤帶部分,獵鷹11和LZII相比之下,獵鷹11在濕滑的場子下的使用,完全不如LZII,LZII的大面積摩擦條能使你即使在濕滑的場地下盤帶,也能精確的支持高速中的變向和停球。正腳背的十字布局摩擦條有較大的粘黏感,而內腳背的菱形摩擦條,則讓你的一停一撥出乎對手的意料之外,而你則是盡在掌握之中。
啟動,轉身,急停:7.5分
LZII十分輕,草席的綽號也十分恰當,如同席子一般輕軟,但鞋子輕并不代表啟動就快,唯一讓我啟動上有所幫助的鞋子唯有刺客。當然這只是代表我個人的感受。鞋底釘子的排布和F50類似,這樣的布局更多支持的是球員在高速的跑動帶球中的變向和轉身,所以啟動上來說,略感不足。轉身急停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傳球部分:9分
當你一眼看見LZII那大面積的摩擦條時,你會覺得這是一雙很適合控制和傳球的鞋子。但事實上,前腳左側和右側那比較偏下的摩擦條在實戰中我是感受不到特別大的作用。而正腳背和腳內側那大面積的摩擦條的幫助則非常明顯,能讓你的傳球的弧度非常優美,線路精準,正腳背的直塞讓我在實戰中收獲兩個助攻,讓我驚喜不已。
射門部分:7分
這或許是LZII最大的弱點了,這樣一雙滿是摩擦條的球鞋應該是力量型球員的最愛了,但非也,輕薄的鞋面讓你在大力抽射后會有種疼痛感,而之前我在穿T90時則沒有這種感覺。同樣是PU,這方面,LZII不如T90。當然,力量足的球員可以光著腳都抽出令人懼怕的射門,這只是對于我個人來說。LZII的射門輔助,幾乎沒有。
總結:
傳承還是創新?這是個問題。有人說獵鷹應該屬于力量型球鞋,因為那猙獰的摩擦條,也有人說獵鷹應該是控制型球鞋,在哈維,席爾瓦腳下如同魔術般的腳法控制。
但在我看來,新獵鷹LZII應該走了一條創新的道路,試圖在控制型球鞋中加入力量元素,也或者在力量型球鞋中加入速度元素。總之,這雙新獵鷹LZII完全與前代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傳承的只有同樣的系列名稱而已。
新獵鷹LZII有比較明顯的優點,很輕,很裹腳,停球和傳球的幫助很大。缺點則同樣明顯,保護性,鎖定感和透氣性不足。射門輔助則幾乎不存在。
總而言之,新獵鷹LZII讓我有購買的欲望,因為這是一雙加了摩擦條的F50,不知道這樣的說法貼不貼切?而我,只是個邊后衛而已,射門不多,所以射門輔助對我而言如同雞肋,無關緊要。